喜看十年跨越 激发找矿热情
—— 武警黄金部队一总队社会大课堂上谈发展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占林 赵 宇 梁春雷
发布时间:2012-11-07
退伍老兵归来参加找矿会战,军嫂到课堂谈驻地变迁,野外官兵走村访寨看“扶贫开发”成果……武警黄金部队一总队充分调动身边资源拓展社会大课堂,用新视角透视新成就,展现十年来边疆发展和部队建设的大跨越,激发官兵找矿热情。
据估算,一总队今年将新增333金资源量10吨、334资源量11吨;百吨大矿哈达门沟施工的5个深孔有4个见矿,找矿成绩喜人。
退伍老兵“回娘家”——在现代化的找矿营区,发扬吃苦耐劳老传统
在一总队所属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泌矿区,由退伍老兵和现役战士组成的207机台是一道独特风景。
今年,部队工程量相较往年大幅增加,兵力不足。6月,东乌珠穆泌矿区告急,年度找矿任务亮起红灯。矿区工程师邢喜平电话联系同批兵郝新为、曹东风等5人,告知部队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当前施工吃紧的形势。5人听后又喜又急,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来支援。
这些退伍十年的老兵,现在都是地方钻探队的骨干。十年后重归,老兵发现部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野外营区看不到阴暗潮湿的帐篷了,亮堂明亮的板房里燃气灶、消毒柜、洗衣机、电冰箱等一应俱全;战士施工穿防护服,洗澡用太阳能,上下班乘坐皮卡车,设备搬家用吊车,平整道路有钩机。这是10多年前,在没水、没电、没电话的艰苦条件下找矿的老兵想都不敢想的战斗环境。解开衣服,露出当年肩拉、人扛钻机留下的疤痕,老兵对当年找矿生活的回忆,让新兵、老兵都湿了眼眶。
一总队总队长纪成如介绍说,经过十年发展,野外条件好了,找矿装备精了,技术手段高了,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但官兵“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地质找矿为荣,以献身黄金事业为荣”和“特别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作风没有变。当听说自2003年至今,总队共找到333金资源量165吨、334金资源量203吨的时候,老兵对总队长纪成如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老兵很快加入临时机台,全部担负起班长职务,每人带领4名战士在山上打钻。郝新为说,部队有了新变化,老兵更要保持好老传统。
接老兵回“娘家”的邢喜平介绍,老兵谈变化激发战斗力,剩下的1300米钻探任务如期完成不成问题。目前,七中队已有两个孔见矿,乌兰矿段的JD—5003号钻孔银矿最高品位达到103克/吨、铅矿品位达到2.55%、锌矿品位达到2.75%。
军嫂上讲台——今年不再去草原,因为身边就有绿地
“马路变窄了,绿地增多了,呼市一年一个样,变化真快!”军嫂陈国英对呼和浩特城市变化的感受特别大。陈国英是二支队宣传保卫股股长黄洋的妻子,10年来每个暑假都要从重庆老家赶来团聚。
在支队为官兵家属开设的特殊讲堂上,官兵静静地听着这名军嫂的心里话。十年前第一次来看爱人,呼和浩特的马路给陈国英留下了深刻印象,双向六车道、八车道的公路显得特别宽,车辆畅通无阻。而现在看着同样的道路,总感觉变窄了。“内蒙古人民都有钱了,家家都有了小汽车。”陈国英高兴地说。
陈国英曾经连续5年去看草原,听说今年的草最好,可她却说不去了。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陈国英解释说,呼和浩特现在到处都是绿地,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公园,树木郁葱,鲜花盛开,河水碧波荡漾,让人感觉是在“天府之国”,所以不用特别去草原了。
“十年发展,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总队政治委员党高明则向官兵列举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思想变革,“依靠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稳中求进、低碳生活这些先进理念的指导,我们出台了野外官兵轮流休假、绿色找矿节能环保、站稳大型勘查基地辅以战略地质调查布局等一系列措施,部队建设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官兵在台下细心地听着军嫂的生动描述,政委的精彩诠释,感到心里特别亮堂。实验室警官苏杭说,军嫂的眼睛看变化,看出了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今年部队任务有了新拓展,野外矿样较往年多,但他们的精气神足、战斗力没减弱,加班加点分析化验,有信心在第一时间报出野外见矿成果。
官兵走村寨——喜闻村民过上人间天堂的日子
了解科学发展成就,千里边疆到处都是好素材。
“找矿就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党的一系列指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贫工程、退耕还林等,哪样政策官兵都坚决支持,不落空。”政治部主任邱成国介绍,总队矿区散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河北的广阔地域,多数处在边疆或艰苦边远地区。因此,教育活动中,党委要求野外中队就近访问共建村寨,官兵看到了新农村的新变化、新发展的新里程。
一支队四中队指导员孙宁宁说,十年前,他当兵来到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村,见到当地农民靠天吃饭,地薄人多,是全县出了名的穷村。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和部队在金厂找到大型金矿的助推,如今村民富了起来。小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林木环抱的村庄,农院洁净有序,娱乐有场所,做饭用沼气,种地有补贴,治病有农合,上学不花钱,老了有保险。夏天,退耕还林后被绿色植物环绕,鸟语花香,晨练的村民络绎不绝;冬天,白雪覆盖,村里孩童打雪仗、溜冰,老人在小河冬泳健身。“过得像人间天堂的日子。”孙宁宁说,村里人都这么说。
十年前,村里郑福海一家人的全部收入都靠养的几只羊。每当郑福海的老婆生病,都是中队卫生员到家里为她看病、打针。郑福海的女儿郑娜考上大学时,还是靠中队官兵的1万多元捐款才顺利入学。为了彻底改变郑福海一家人的生活环境,总队资助他家盖了新房、打了水井,时任大队教导员杨勇还拿出5000元支持他开小卖店。等到国家“退牧还草”政策出台,他的大片荒山每年都能拿到一笔补贴,家里经济情况好转。如今,郑福海家还买了越野车代步。在内蒙古包头市哈达门沟矿区,这样一个故事成了教育的鲜活教材。
生动的社会课堂让官兵在山沟里切身体会到边疆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受到找矿工作助推国家发展的意义,为找矿注入了新动力。据了解,今年这座超百吨大矿不断传出喜报,地下1130米处发现了品位达4.22克吨、厚度达到4米的富矿段。截至发稿,矿区已有4个深孔见矿,初步估算,新增加黄金资源量8.5吨。
赞颂新成就,创造新成绩,官兵用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