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安徽(下)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宋禹飞 张福友 发布时间:2012-10-26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近年发展,安徽省虽然已经有41家各类投资人组建的勘查单位,改变了原来国有地勘单位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无论是从队伍规模、施工能力,还是从地质找矿成果来看,国有地勘单位仍是地质找矿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那么,国有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到底发挥得怎么样呢?

  该省地矿、冶金、煤田地勘局这三大国有地勘单位,职工总数、中高级技术人员占全省勘查单位的比例分别为92%和81%。在查明的87个大中型矿床中,由国有地勘单位发现或勘查并探明储量的就有85个,占全部成果的98%。特别是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改变全省矿产资源宏观格局的成果,几乎全部为国有地勘单位完成。

  国有地勘单位:在找矿突破中发展壮大

  在安徽省地勘局,副局长徐小磊谈到全局的找矿突破,抑制不住的是兴奋。

  “十一五”期间,全局以一年至少发现一个大型金属矿床的速度,对找矿突破主力军进行诠释:香泉铊矿,是我国第一大铊矿;泥河大型铁矿,创造了“泥河模式”、“泥河速度”,为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地质找矿新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东源发现的大型钨矿,改写了皖南地区无大矿的历史;沙坪沟钼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别山地区找矿的重大突破;黄山岭钼矿达到大型规模,实现了深部找矿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地勘局共发现大中型铁矿4处,探获铁资源量2.6亿吨,大中型铜矿2处,提交资源量60万吨,提交钼资源量65万吨,钨资源量14万吨,铅锌资源量20万吨。

  进入“十二五”后,安徽省地勘局找矿突破的势头更猛、力度更大。2011年,他们完成了金寨沙坪沟钼矿的详查工作,共提交钼资源量239万吨,使这一矿区成为世界第一大单体钼矿床。宁国竹溪岭发现大型钨矿,资源量达到5万吨,同时还有共生银200多吨。2012年,在安庆朱冲深部1000多米处找到一个大型含铜富磁铁矿,铁矿平均品位超过50%,预计可提交铁矿5000万吨以上,还有共生铜13万吨、银200吨。这是迄今为止安徽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找到的唯一一个大型富铁矿。在霍邱地区,刘寺铁矿详查工作即将结束,预计可提交铁矿石资源量1.25亿吨,达大型规模;周集铁矿深部普查,新增资源量有望超过1亿吨。

  在东至地区,兆吉口铅锌矿仅通过一个异常的验证就找到近30万吨铅锌,矿区内还有多个异常正在验证中,有望在此找到一个大型铅锌矿。在皖东地区找到了原生金刚石,实现了全省金刚石找矿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初步估算仅一个矿点就将提交29万克拉的资源量。

  在华东冶金地勘局,副局长于广陵认为找矿成果的转让为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说,目前,全局已获得找矿成果转让、省基金项目分成费 12.8 亿元。利用这些资金,华东冶金局逐步解决了国有地勘队伍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地质找矿的自我投资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全局每年用于找矿和找矿装备的投入达到 0.72 亿元,全局也进入到靠找矿促发展、用发展成果反哺找矿的全新发展阶段。随着这一局面的进一步发展,华东冶金地勘局的主力军作用也将会发挥得更好。

  在安徽煤田地质局,副局长丁宝军用具体数字对国有地勘单位的这种良性循环进行了介绍,并认为找矿—发展—找矿是发挥好国有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的有效途径。他说,他们已经与省内外企业合作开发矿业权项目4个、成立矿业开发公司3个,现已全部进入到办理开发项目前期手续或开展矿井基本建设阶段。

  “相信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我们的找矿投资能力会跃上更高的台阶。”丁宝军说,“届时,我们的主力军作用会发挥得更好,政府也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投到更需要的地方。这种良性循环,无论是对国有地勘单位,还是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就矿找矿,前景亮堂堂

  安徽,我国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用地质人的话说,这里是几代地质人翻了一遍又一遍的“熟地”,找矿难度很大。

  但就是在这样的地质“熟地”里,安徽地质人书写了地质找矿突破新辉煌。

  安徽是靠什么做到这一切的呢?看过安徽省庐江县沙溪矿区铜(金)矿勘查现场后,记者找到了答案:就矿找矿。

  “沙溪矿区的突破,是就矿找矿的典型代表。”在沙溪矿区勘查现场,327地质队副队长兼总工程师张千明说,“这也是中东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地区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

  据他介绍,沙溪采铜,古已有之。现在,矿区铜泉山矿段仍可见古时开采遗迹,这里也有“小铜官山”之称。上世纪60年代初,安徽省地勘局327地质队曾两次在这里找矿,都无功而返。1974年2月,当寻找斑岩铜矿成为国内外铜矿勘查的热潮时,在沙溪已经两上两下的327队再次将目光锁定到了沙溪,并获得铜资源量32.33万吨。这也是当时我国继德兴、玉龙后发现的第三个斑岩型铜矿区。

  斑岩型铜矿一般规模大。尽管327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对此心知肚明,但无奈第一阶段找矿任务结束后,恰逢我国地质工作遭遇低谷期,沙溪找矿工作只好无奈地放了下来。

  “对于沙溪铜矿区,327队始终无法忘怀。不仅因为它是我们第一个查明的,更因为它是斑岩型铜矿,具有成大矿的潜力。”327队队长赵宏说,“我们一直在等机会,哪知道一等就是20多年。”随后,他为记者介绍了327队三上沙溪并最终将其扩大为特大型规模铜矿床的过程:

  2002年,国际矿业形势刚一出现回暖的迹象,327队立即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对沙溪地区的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按照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费项目——《安徽省庐江县狮子山—八字口铜金矿普查》。通过从2003年3月~2005年10月共两年零八个月的普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获得铜金属量25.68万吨,伴生金金属量10.25吨。

  受这一找矿成果的鼓舞,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327队又在沙溪地区实施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获得铜金属量35.26万吨,其中工业品级铜金属量17.17万吨,伴生金金属量6.3吨。

  在上述找矿成果的基础上,省厅将铜泉山与凤台山矿段探矿权出让给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7月~2010年4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委托327队在沙溪矿区铜泉山与凤台山矿段进行了详查工作,共获得铜金属量68.22万吨,其中工业品级铜金属量47.59万吨,伴生金金属量35.1吨。

  为了进一步扩大沙溪斑岩铜矿床规模,本着就矿找矿原则,2009年3月,经省厅批准,327地质队开始实施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安徽省庐江县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铜金矿普查项目。目前,项目普查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预测普查区内铜资源量可达50万吨以上。

  赵宏说:“沙溪矿区铜泉山、凤台山、鼓架山几个矿段已查明铜资源量103.48万吨,再加上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铜金矿普查项目的成果,整个沙溪铜矿区的铜资源量可达150万吨以上,达到特大型规模。”

  “按照沙溪的经验,就矿找矿既是中东部地区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也会迎来更多更大的找矿成果。”以沙溪突破为例,327队地勘院副院长兼地矿所所长吴文龙总结了就矿找矿的几点成功经验:

  一是不断更新、提高对老矿区的认识,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勘查工作。二是大胆实施深部钻探,为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认识提供新证据。在沙溪第一阶段找矿后期,327队虽然调整了找矿方向并取得了突破,但受钻探能力限制,近年来,327队在矿区施工的钻孔普遍超过1000米,深孔超过1300米。经过这些钻探工程证实,沙溪矿区铜矿体呈现出上部脉状、中部板状、深部为似层状厚大矿体的特点,为进一步扩大就矿找矿成果提供了依据。三是科研要跟上,用理论指导找矿,在找矿实践中提高认识。沙溪项目实施中,327队分别与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沙溪铜矿床破蛹成蝶的蜕变证实:就矿找矿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