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以“创”为机开新天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找矿行动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启示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 锋 吴梦寒 发布时间:2012-10-11

甘肃省地矿局部署推进地质找矿突破行动

矿硐勘查

钻探

冒雪编录

野外勘查

  核心提示: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甘肃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实现找矿突破,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

  对此,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力学说,甘肃离开资源谈发展是不现实的,矿产资源是吸引投资的磁石,是加大开发、扩大开放的平台,是提供发展动力的力量源。因此,必须加大找矿力度,促进资源转化,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今年3月以来,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和甘肃省地矿局,以甘肃优势矿种、紧缺矿种勘查为重点,以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为目标,率先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计划,多机制运作、多元化投入、多兵种作战、多手段并用、多渠道突破。

  不久,捷报频传,相继实现了瓜州国宝山铷矿、阿克塞余石山铌钽矿、肃南卡瓦铁矿、孙家岭钪矿等一批重要的找矿突破。尤其在瓜州国宝山一带发现了具有超大型规模前景的铷多金属矿床,是甘肃省继镜铁山铁矿、白银铜矿、金川镍矿、西成铅锌矿之后,又一处在全国具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找矿成果,对改变我国铷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瓜州国宝山铷矿、阿克塞余石山铌钽矿、肃南卡瓦铁矿、孙家岭钪矿……甘肃省地质找矿突破行动计划启动刚刚半年,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便接踵而至。全省地勘单位以超常规的工作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时间之短、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成果之丰,令人为之振奋!

  在一个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个大矿、100个找矿项目中能找到大矿的几率不足百分之一的行业,甘肃省地矿铁军在短期之内如此密集地找到大矿、好矿,原因何在?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地矿局局长郭玉虎说,回顾近年来全局找矿行动,可以说面临的形势催人奋进,付出的辛劳可歌可颂,取得的成绩振奋人心。这一成绩,不仅是全省地矿铁军真干、苦干、善干的结果,更是他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我们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的强大动力。如今一系列新思路、新科技、新机制、新举措,正在形成合力,以超常规的力量推动着地质勘探这一老行业打破常规、焕发青春。

  启示一: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甘肃省地矿局坚持想前人之所未想,走前人未走之路,突破旧框框,取得地质找矿新进展。

  甘肃地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资源相对富集,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10种。从上世纪50年代始,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镜铁山铁矿、白银铜矿、金川镍矿……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为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几十年过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一批老矿山却相继出现了资源枯竭。同时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甘肃省明确,必须尽快找到接续矿山,缓解资源压力。国家危机矿山找矿战略、国家找矿突破行动、全省找矿突破三年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相继出台。全省地勘单位掀起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行动的高潮。

  但是,几十年来前人工作已极尽详尽,金、银、铜、铁等常规矿种的地质找矿难度与日俱增。如果不创新、不调整方向,就难以超越、难以突破。

  为此,郭玉虎两上河西,三下矿山,现场调研,破解找矿难题。他多次在会上讲,要突破,首先要突破自己、打破常规;一定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想前人没想过的问题,谋划前人没有谋划过的事情,设定别人没设定过的靶区。

  此时,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工朱文戈,就在谋划着一件前人没干过的事。盯着墙上挂着的地图看来看去,朱文戈想,做了那么多工作,都没有找到常规矿种,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换个思路?他通过研究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成矿条件和找矿经验后,认为甘肃北山地区正是寻找“三稀”金属的有利地区。

  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院长薛斌义和总工程师李通国的支持。薛斌义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当大家都种粮食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脑筋去种经济作物。”

  不断地进山、采样,不断地研究、分析,不断地寻找依据……最终,朱文戈在白头山的伟晶岩脉里发现了稀有金属铷。这个消息令所有的人都振奋了。因为金属铷,在甘肃还是空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2010年开始,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把工作重心从寻找常规矿种转移到寻找“三稀”金属上来。而这一思路就像是一剂催化剂,直接催生了一批重大找矿成果。

  余石山铌钽矿的发现者余君鹏,感受颇深。当他在深山中苦苦寻找铜矿而不得时,正是薛斌义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从常规矿种转向稀有矿种。余君鹏便把所有采集的样本拿出来重新进行分析。结果,就在这些样品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铌、钽。余君鹏根据样品记录,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铌钽矿。

  “思路一变天地宽,全院上下齐争先。拉网排查南北山,亿年顽石变宝山。”2011年中秋节晚上,薛斌义在柳园镇为庆贺国宝山铷矿的发现即兴作诗。

  启示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增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地质找矿是一项极具实践性、探索性、科学性的工作。郭玉虎认为,要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必须拓展新思路、引进新技术、采取新工艺、使用新设备,努力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力争在隐伏型、难识别型矿产勘查中取得新突破。

  为此,甘肃省地矿局这几年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大力提高全局地质科研水平,提升地质科技成果对实现找矿突破的支撑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长效机制,每年至少拿出3000万元,集中用于更新改造设备,力争通过三四年时间,使全局地质找矿手段升级换代,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的系列重大突破,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在地质仪器展销会上,薛斌义看到了手持分析仪这一新型找矿设备。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将为地质找矿行动带来一场革命。薛斌义把仪器拿到院里进行快速测定、分析。数据表明,他的预想是正确的。薛斌义立即将美国专家请到兰州,对院里的员工进行培训,又花了1000多万元将仪器配备到了一线。小米加步枪一旦换成了精良装备,威力也就迅速显现出来。余石山铌钽矿、白头山铷矿、国宝山铷矿等大矿相继突破。

  尝到了科技的甜头,甘肃省地质调查院还建起了高级战略研究室,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全省版图进行成矿区研究,提出甘肃地质成矿部署,进行有的放矢的部署,整体提升了省地调院的工作水平。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这些年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副总工程师、矿山勘查部主任张江苏介绍说,就跟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望闻问切”,各种精密仪器、化学方法的检验,最终能够根据测量值来判断病情和病灶部位。

  大水金矿,是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在上世纪80年代找到的。矿山年黄金产量达2吨以上,在全国吨级黄金矿山中排名第四、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排名第一。

  为加大勘查力度,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总工龚全胜、副总工陈耀宇组织院总工办、地勘所和矿山勘查部全体技术骨干,对大水金矿原始地质资料再次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大胆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运用铅同位素和原生晕的化探评价方法,来预测深部盲矿体,圈定靶区;运用三维立体建模技术,逐步查明矿体走向。同时,院里斥资购买了高于普通钻机五六倍的天河众邦钻机,为项目开展提供很好的支撑。

  2010年,历时三年的大水金矿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通过最终验收,并在全国首批200多个项目中成果突出。这项成果将矿山服务年限延续了5年~8年,为国家提交了100多亿元可开采的资源量。年底,项目成功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全国十大找矿成果之一。

  启示三:创新机制,犹如一次脱胎换骨的手术,激发了全局的找矿热情,使得地质找矿事半功倍。

  机制活、全局活。地质找矿,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不能保证找矿资金,这么艰巨的找矿任务,也就无法实现。而老机制非但不能保证充足的找矿资金投入,也无法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机制不改,就无法突破。

  “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着力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平台,以财政资金作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的进入,解决的是找矿资金难的问题。

  大水金矿的经验也证明,地勘单位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联手,通过探采一体化,实现“找矿—开矿—回报—反哺找矿”,将技术、矿权与资本有机结合,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也是矿山企业获得可接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资金难题,2009年起,甘肃省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今后每年注入资金10亿元。甘肃省级勘查投入建立起了科学论证、高效使用、动态管理、滚动发展、权益分享的项目管理、资金筹措、找矿激励新机制,为地质找矿提供重要保障。

  有了资金保障,可地质找矿是个良心活儿,除了苦干还是苦干。怎么激发出苦干的热情?甘肃省地矿局着力建立健全地质找矿投入保障机制、成果激励机制、项目协调机制、质量监管机制,重点抓好规划布局、靶点设定、投入保障、科技支撑、设施装备、项目监管、责任考评、成果分配、能力建设等八大环节,为取得具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这一个个创新,最终为甘肃地质找矿突破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推动甘肃省地质找矿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