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海域留下中国印记
——我国首次命名国际海底地理实体聚焦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响
发布时间:2012-10-09
“这不仅是中国的大洋活动对国际海洋事务的贡献,对我们自己来说,也可以提高国家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对外宣传了中华文化。”
9月13日,在中国大洋协会会议室里,该协会总工程师周宁对记者说。此前,在同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和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交流时,他们也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事件,是首次由我国提名的7个国际海底地名,前不久被正式接受使用。在广阔的国际海域,首次留下了中国的印记。
这次命名的7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全部分布在太平洋海域,分别为鸟巢海底丘、彤弓海山群、白驹平顶山、徐福平顶山、瀛洲海山、蓬莱海山和方丈平顶山。
“为国际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并不像给孩子起名那样简单,而是有一套相当规范的程序,所需提交的相关数据,均是作为提案国的我们在大洋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所以,在提交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大洋综合调查和研究实力的坚强支持。”金建才这样说。
好的开始
“按照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的要求,我们对提案进行技术调整,变5个地名提案为7个,并最终全部顺利获得通过。”
位于国家海洋局8楼中国大洋协会的会议室,虽然空间略显局促,却摆放着一些重要的陈列品——大洋一号模型、蛟龙号模型以及从国际海底取到的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等样品。这些陈列品,在各个侧面证明了近些年来我国在深海大洋领域内取得的长足进步。
“你看,这就是这次命名的国际海底地理实体的位置,全部位于太平洋海域。”为了让记者有个形象的概念,周宁先在地图上指出了这7个地理实体的具体位置。
这7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是前不久被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正式接受使用的,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但实际上,中国大洋协会早在去年初就已着手准备。去年9月12日~16日,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4次会议在北京举办,这是这项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这7个地名提案最终获得审议通过。
其实,我国为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想法,伴随着对大洋科考和对国际海域资源调查的不断深入,早就萌发了。
“2005年,大洋一号在执行中国首次环球科考航次时,就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中脊发现了海底热液活动异常区。2007年3月,我国大洋调查第19 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期间,证实了这个海底热液活动区的时候,我们就有为我国的这个填补世界空白的相关海底发现命名的想法,开始考虑在技术编号之外建立我们自己的命名体系,但那时还不成熟,与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的地理实体命名还是两码事。”周宁说。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中国大洋协会就组织协调国内相关部门及单位开展了以国际海底资源为主的大洋调查及科研活动。20年来持续不断的大洋活动,为我国深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在我们的大洋调查范围内,为符合条件的国际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已是水到渠成。”金建才说。
但直到2010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从未向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提交过海底地名提案,在该领域的工作和国际参与度明显滞后。
“去年,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年会,正给了我们一个参与其中的好机会。”李波说,“我们在去年2月就成立了海底地名工作组,从近30个调查工作充分的海山中选出了5个,按照相关规则,提交了地名提案。”
一切都非常顺利。
“只是在审议中,我们把三座相距较近的海山作为一个海山群的提案,出了点问题。我们按照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专家的建议,分别作为3个单独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在进行了这样的技术调整后,原来的5个地名提案变成了7个,并最终全部顺利获得通过。”作为大洋海底地名工作组组长的周宁,为记者详细道出了缘由。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年会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林绍花研究员还成功当选了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委员,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也增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金建才这样评价。
国家实力
“我们能够提出提案,并最终符合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的要求,顺利获得审议通过,展现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对国际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带有先期开发的国家权益性质。
“这很重要,因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深海大洋尤其重要。甚至有科学家预测,深海将成为继太空之后,下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地域。”周宁说。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深海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深入地探索着海洋底部无穷无尽的资源。随着海洋科学研究、深海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深入地认识了海底,发现它既是丰富的地球资源宝藏,也是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的可靠接替。包括稀有、罕见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在内的大洋资源,都深藏在幽深的国际海底区域。对深海海域蕴藏丰富的各类资源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取海洋权益的重要活动。
在“蓝色圈地”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对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的命名工作,在海洋强国中已是普遍做法。
公开的报道显示,在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成立之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成立海底地形命名专门机构。例如,美国的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日本的海底地名委员会、韩国的海洋地理名称委员会等。
这从提案的数量上,也可以看得出来。2010年,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3 次会议收到海底地形命名提案53件,2011年第24 次会议收到提案81件。其中,日、韩两国提案数量已累计超过100个,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开展海底地名提案的研究工作。
“很明显,这些有较好工作储备的国家,在国际海底地形命名中,占有很大优势。”李波说。
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的官网显示,分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与各国政府的海底地形命名机构开展协调,统一海底地形命名,在不违背命名原则的情况下,通常采纳和沿用已有的海底地形命名。例如,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引用了大量美国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对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以及日本在西太平洋命名的一系列海山。
很遗憾,在2011年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4次年会以前,近3600 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中,尚没有一个是由我国提出的。但是,对国际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命名,中国没有理由缺席。
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1年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采用的数据均来自我国大洋一号和海洋四号等远洋调查船历年在太平洋海域开展的大洋海底资源调查所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
而据记者了解,我国在国际海域开展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期间,已发现了多个地理实体,但对这些地理实体的命名工作严重滞后。
对此,金建才表示,“我国目前正致力于拓展国际海域的综合资源调查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地理实体正在或即将被发现。对这些已发现和即将发现的地理实体进行系统的命名,不仅能够体现我国的大洋活动成果,提供我国申请海底矿产资源的有力证据,也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大洋科学家的国际声誉。”
“所以,我们能够提出提案,并最终符合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的要求,顺利获得审议通过,展现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李波说,“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海底地名国际合作事务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同时,也对海洋权益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
“命名体系不仅要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还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恢弘壮阔的航海史。当然,也要有时代特色。”
“国际海底的命名分为专有名和通用名。拿鸟巢海底丘来说,鸟巢就是专有名,海底丘就是通用名。”周宁解释。
鸟巢海底丘、彤弓海山群、白驹平顶山、徐福平顶山、瀛洲海山、蓬莱海山和方丈平顶山,这7个专有名,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韵味。
2008年,我国大洋国际科考人员在调查其中一个国际海底丘时,正值北京奥运会期间。而且,在它的顶部有一个火山口,看上去很像国家体育馆鸟巢,因此就被命名为“鸟巢”。
另外6个名字的灵感,基本来自于我国古典名著诗经中的《雅》。 在我国秦代,有一个叫徐福的出海使者,曾经漂洋过海,去寻找海上仙山,这一片国际海底的命名,就源于这一典故,分别叫徐福平顶山以及他要寻找着的三座仙山——瀛洲海山、蓬莱海山和方丈平顶山。这片形似弯弓的海山群叫彤弓,这个平顶山叫白驹。
对命名体系所要遵循的原则,李波介绍:“对国际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恢弘壮阔的航海史。当然,也要有时代特色。今后,我国对国际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还将拓展到大西洋和印度洋。当然,命名风格仍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记者在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正在开展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体系研究,《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方案(草案)》的研究和制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作为大洋协会目前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周宁介绍,大洋海底地名工作组已经提出了三个备选的命名体系:方案一,是以《诗经》为主的体系,风、雅、颂分别对应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方案二,是《三国演义》体系,可分别以魏、蜀、吴的人物或故事,来给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地理实体命名;方案三,是帝王年号体系,可将汉、唐、宋,对应太平洋、大西洋与印度洋。
“当然,这些还只是在方案研究阶段,没有最终确定。”周宁补充道,“今年,我们将提交10个地名提案。以后打算争取每年提交5~10个提案。”
尽管起点很高,但与美、俄、德、日等海洋强国相比, 我国在国际海底地名研究领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在海底地形命名规则研究、技术方法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
对此,周宁对记者表示,我国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海底地形命名原则、规则、标准体系研究;海底地形特征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加强地形特征起源的认识,海底地形特征分类科学依据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命名标准体系的完善;海底地形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和海底地名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资料采集与历史资料整编、海底地形命名提案准备;国际海底地形命名动态跟踪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