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风吹草低见“宝藏”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找矿成果及推进方式的报告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立 发布时间:2012-08-27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人唱的民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具有生机蓬勃的大草原景色和游牧民族生活绚丽图景。

  ——题记

  提起内蒙古,也许很多人印象中只有大草原、骑马、牧民、摔跤,或许还有人的脑海中会涌现出这样的词语:沙漠、艰苦、落后、贫穷……
  但在国土资源人的眼中,这里已经成为融国家级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基地和铀矿资源基地为一身的“聚宝盆”。

  8月14日~17日,包括《光明日报》、中新社等数家媒体的记者走进内蒙古,到找矿一线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找矿最新成果,总结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推进方式。这也是继河南、湖南、云南、黑龙江省后,“找矿突破在行动”中央媒体基层行关注的第5个省份。

  “近年来,内蒙古地质找矿成果喜人。矿业经济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不仅为自治区能源、重化工和冶金等特色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也为国家建设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奠定了基础。”基层行领队、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综合处相关负责同志如是介绍。

  (一)

  8月15日中午,当记者一行赶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时,该县常务副县长郭翔宇早就等候在那里。

  “我们曹四夭钼矿要是能提交钼金属资源量250万吨,这是不是国内单矿床钼矿最大的?”这位媒体人出身的年轻县长十分老道地用“最”字吸引着记者的注意。

  最大与否还得靠最后提交的报告说话,但曹四夭钼矿显示出的特大的规模、巨大的开采优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毋庸置疑。

  曹四夭钼矿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城关镇曹四夭村,距兴和县城约4千米。2007年~2008年,河南地矿局二院在承担内蒙地勘基金项目——1∶5万矿调项目时,发现该区地物化综合异常。2010年5月~2011年9月,通过开展预查工作,他们在该区发现了隐伏钼矿体。2012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及河南地矿局二院召开普查协调会,决定追加钻探工作量。

  “目前,我们已完工钻孔19个,计划在今年9月底完成野外工作,年底前完成报告评审,预计提交333+334钼金属量250万吨。”该项目负责人、河南地矿局二院副总工李香资这样介绍到,“现已控制的钼矿体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1600余米,矿体单工程最大厚度906米,平均品位0.082%。”

  最让人拍手叫好的还在后面。据河南地矿局二院院长王令全透露,钼矿体外围的一钻孔见到了垂厚约100余米的铅锌矿化,外围可能产生连锁的找矿反应,从而发现一批多金属矿床。

  “钻孔中块状闪锌矿厚度达6米,钼矿体东部地表已发现铅锌矿化。”李香资信心十足地表示,“一个较大规模铅锌矿和金矿跑不了啦!”

  (二)

  其实,像曹四夭钼矿这样,借着“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的东风,不断露出真容的“宝藏”在内蒙古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内蒙古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取得的辉煌成果更是这一地区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最大亮点。

  在内蒙古地矿局会议室,“做科学发展先锋队,当地矿事业排头兵”16个大字熠熠闪光。自诩“草原‘牧’矿”数十年的内蒙古地矿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郑翻身开诚布公地向记者讲起了近年来该局改革发展的历程及找矿的最新成果。

  据介绍,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该局控制了一处稀有金属矿床,以铷为主,伴生锂、锡、钨等,有望成为一处特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在土默特左旗,该局控制了一个芒硝矿,初步估算资源量6亿多吨,属特大型矿床;在内蒙古阿拉善境内,该局也控制了一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

  “截至‘十一五’末,我们全局资产总额达到108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净资产总额达到32亿元,是‘十五’末的8倍,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6.27万元,是‘十五末’的3.8倍。”他自豪地说,2011年,该局实现总收入85.93亿元,实现利税16.35亿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7.66万元。

  郑翻身将这些成果的取得归结于“内部企业化管理”。他认为,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了地质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领导班子的业绩挂钩,与相关技术人员的收入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全局地质找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地矿局在“走出去”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紧紧抓住地质工作的主战场和热点地区,在立足区内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区外、国外地质市场,陆续在蒙古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开展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只要让我们有更大的找矿平台,我们将奉献更多的惊喜。”郑翻身的会心一笑中带着十足的自信。

  (三)

  可以说,内蒙古是我国近年来地质找矿工作中出现的一匹“黑马”。

  近年来,该地区持续增加勘查投入,找矿成果不断显现。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铁、铝、铅、锌为主的冶金工业等特色的资源性产业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一份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该区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达297亿元,新发现规模以上矿产地近500处,矿区深部及外围接替资源勘查效果明显,煤炭、铁、铜等重要矿产新增一批资源储量。截至2010年底,全区103个含煤盆地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3629.81亿吨,基本摸清了煤炭资源家底;其他非能源固体矿产如铁矿石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0.77亿吨,铜金属资源储量667.46万吨,金金属资源储量504.46吨……

  “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自启动以来,已经投入近90亿元开展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这对全区地质找矿工作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宏认为,地质找矿新机制在内蒙古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推进。

  这位内蒙古找矿工作的牵头人向记者介绍,根据新机制,该地区确定了以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煤、铀、铁、铜、铅、锌、银、金和稀土、铷、锂等战略型新兴产业所需的矿产及地下水、重要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为重点,以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和重点勘查项目勘查、重要找矿远景区勘查为主要抓手,开展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制。

  “‘基金衔接’至关重要。”在采访中,他肯定地说。

  (四)

  与其他诸多省份一样,内蒙古地质找矿工作也面临基础性研究工作薄弱这一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地区1∶5万区调工作仅占自治区面积的13.55%,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基本未开展,各主要成矿区带没有开展过系统的综合研究,对成矿地质背景和成果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而同时,该地区深部找矿空间及前景十分广阔。

  “这一现状,为我们贯彻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与广阔的前景。”张宏与记者相视而笑,乐观地说。
  从内蒙古省厅在分析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基础上编制的《内蒙古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中,也能端倪出些许“雄心”。

  据介绍,到2020年,该地区预计1∶5区调完成可测图幅面积的45%,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主要找矿远景区1∶5矿调,全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煤炭达4230亿吨、铁矿石达50-55亿吨、铜金属量约1100万吨、铅锌金属量近5000万吨、金金属量800吨、银金属量4.15万吨,预计新发现石油、天然气大中型矿产地5~6处,页岩气大中型矿产地3处。

  “到那时,这里将建设形成国家级能源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化工生产加工基地和稀土综合利用深加工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基地和铀矿资源基地。”张宏肯定地说。

  “目前,包头市哈达门金矿、东乌旗铅锌矿等4个勘查区域,已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张宏补充道,“最近还有2处将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

  (五)

  “358”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推进措施。

  毫无疑问,加强组织领导是重中之重。就内蒙古而言,该地区成立了以自治区分管主席为总指挥的“指挥部”,并在国土资源厅下设了办公室。他们还成立了以3位国土资源顾问(院士)、6位首席专家和各相关的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地质找矿工作的技术指导。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各个整装勘查区设立了监督协调小组,负责整装勘查区各项目的督促检查,并要求各盟市成立相应组织,推进此项工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加大地质勘查基金投入力度。据张宏介绍,2011年~2020年,该地区将通过争取国家基础性地质工作资金、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统筹安排自治区勘查基金、加快引进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规划全区地质勘查投资。

    “我们预计投资1280亿元(含油气勘查),其中社会资金总投入达1000至1100亿元。”张宏说。

  除此之外,内蒙古还从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地质勘查市场秩序和质量监管等方面推进找矿突破。

  内蒙古地勘处处长田力表示,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将落实矿业权退出机制,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抓紧建立地质工作奖励基金;建立项目承担单位信誉管理制度,适度为实行探采一体化的地勘单位配置矿权。

  “给地勘单位配置矿权不是无条件的给,而是要把握一个度。对于那些有产业链条的、主题是走‘市场’的,肯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吃饱’。”这位始终笑盈盈的年轻处长脸上写满着自信,“如何调动地勘单位这一找矿主力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地质找矿能否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所在。”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暧。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采访期间,记者一行多次被《鸿雁》的美妙歌声打动。

  对于内蒙古,我想我们应还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