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批准建设天然气水合物等46个重点实验室。消息一出,许多嗅觉灵敏的社会媒体立即捕捉到了其中与页岩气有关的内容——名单中包括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和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这似乎可以看做是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勘查工作的一个巨大投影。
的确,国土资源工作从来都是以科技为基础、为先导、为引领的,而作为实施“科技兴地”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始于2oo3年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就如同一面橱窗,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年国土资源工作关注点和着重点的拓展与变化,反映了国家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期望了解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这一科技工程,期望了解它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功效,更期望从中了解整个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设想和布局。
实验室数量的“大爆发”,源于国家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新的更高要求
记者:从第一批的6个到第二批的8个再到现在的46个,我们看到第三批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形成了一个“大爆发”式的激增态势,这其中有什么背景或者原因吗?
姜建军: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显然,这次推出的第三批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数量的大幅增长,是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特别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的。
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呈加速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正步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土资源工作特别是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要求,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
一方面,在《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部党组确立了“国土资源科技进步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的“十二五”四大发展目标,其中第三项就是:建立和发展一批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攻克一批重要地学理论,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另一方面,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找矿突破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确立了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宏伟目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要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和突破。加强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前沿理论创新和高新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既是夯实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都要依靠高水平的实验室来完成。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学科领域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在重大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2011年,部适时启动了第三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原则就是调整完善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使之覆盖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各重要方面和重点领域,努力为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领域拓展了,重点更多了。姜建军:是的。46个重点实验室包括天然气水合物、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生态地球化学、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地层与古生物、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海底矿产资源、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地质信息技术、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地质环境监测技术、国土规划与开发、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页岩气资源勘查、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等部重点实验室,涵盖了基础地质、地质找矿、地质环境、国土规划等多个领域。显然,涉及的面比之前的要广得多。
从中,还可以看出近期国土资源工作的几个“重头戏”。比如,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开发研究、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国家急需大宗支柱性矿产和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重要、急需的内容。
记者:这次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增加了两个与页岩气有关的重点实验室。
姜建军:对,大家还比较关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这反映了社会对新能源的热情。
此前建设的部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优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记者:从2oo3年到现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已经过去了近1o个年头,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
姜建军: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部直属单位、相关高校等独立法人单位建设,是依托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如今它们已经成为国土资源领域科学研究的骨干研究基地,是创造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培育优秀创新人才的摇篮。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至2007年分两批建设了14个部重点实验室,它们经过近10年时光的洗礼,早已脱胎换骨、成绩斐然,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复杂油气田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4个部重点实验室从建立至今,共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430多项,金额超过16亿元,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际合作、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等,进行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汶川地震科学钻探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方面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另一方面为国土资源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同时,实验室为国土资源系统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培养、引进、合作等多种机制,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归国人员、国家杰出青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李四光奖获得者、黄汲清奖获得者、中青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们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实验室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业界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形成了一批研究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有从事科技创新前沿基础和公益性基础研究潜力和优势的科研群体。其中,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依托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整合学校相关科技资源,建立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都理工大学依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是201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依托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成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
记者:我们换个角度再谈谈这1o年。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作为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统一的管理部门,您认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姜建军: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措施。
实验室的兴起是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集先进仪器设备、科技人才和创新研究工作为一体,是创新平台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作为行业部门的重点实验室,我部对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定位、任务是明确的,即重点是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引领、保障和服务于国土资源改革发展事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关键词:支持创新、关注人才、做好服务。
支持创新是指不断加强对实验室在创新研究、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支持。在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专项等重大专项任务中加大了对实验室创新研究、创新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比如,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专门为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开辟渠道,重点支持实验室根据各自学科领域提出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储备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开放合作。再比如在国家仪器设备修缮财政专项中,重点满足各实验室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配置大型科研仪器装备。
关注人才是指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部百人计划中加强对重点实验室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近70%的青年科技人才来自部重点实验室,给青年科技人才创造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空间和环境。
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是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开放和学术交流措施,组织开展了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实验室主任召开研讨会,交流实验室建设发展中的成果、经验;在国土资源科技资源统计中,加强对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统计和综合研究,为实验室的发展做好基础储备。
坚持开放交流、资源共享,保障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质量,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记者:有句话是“少而精”。现在我们一下子增加了46个部重点实验室,将总数拓展至6o个,如何才能保证部重点实验室的质量?
姜建军:我们当然不会为了数量牺牲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46个部重点实验室现在只是“批准建设”,工作刚刚开始。现在,我们正组织各个实验室做这样两件事:招聘和遴选实验室主任,编制《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书》。就在这个月底前,我们将汇总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今年下半年,部将组织专家分批对每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进行论证,对实验室的科研和工作环境、学术文化建设进行现场评估。
这是第一道“关卡”。按规定,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也就是说,1~2年后实验室建设好了还有一道严格的“关卡”,只有达到建设目标的重点实验室才能获准挂牌正式运行。
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部党组可谓高度重视。2011年12月,徐绍史部长召开部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要“建设开放交流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为找矿突破提供支撑”等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好徐绍史部长的指示,进一步明确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强化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在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实现共享,最大限度地扩大重点实验室的效用和效益,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重要平台的作用,我们正在努力。比如,在加强管理、形成规范性运行制度方面,我们正在组织专家总结国内外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成功模式,研究制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在加强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在组织研究制定重点实验建设指南和要求,帮助每个实验室的建设制定发展计划,明确目标、方向和任务;近期,我们还将启动在部重点实验室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活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做法和措施,都是为了保障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质量,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不断探索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机制和模式
记者:目前,我们的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差距有哪些?
姜建军:当然,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有关部委的重点实验室相比,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实验室与依托单位在业务和管理上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开放竞争的运行机制需进一步优化;二是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三是人才引进、流动和培养等方面未形成成熟的制度政策;四是实验室空间紧缺,科研环境亟待改善。
记者:下一步我们有什么规划和思考?
姜建军:继续按照已有的规划推进和深化,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一方面,我部重点实验室的定位是明确的:一是针对国土资源的中长期发展实施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解决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我部长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二是要具备攀登科学高峰的能力,积极跟踪国际科学发展前沿,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高端科技人才、领军人才,输送博士、硕士等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部署也是明确的:通过优化调整、建强一批,合理布局、再建一批,部省联合、共建一批等方式,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成基本满足国土资源重点工作需求,基本覆盖国土资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的主要学科和重点领域的实验室体系。
当然,我们一直都在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不断探索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机制和模式。比如,根据国土资源领域特别是地质找矿领域“学科群”的发展需要,如何建设布局合理、相互补充的重点实验室集群?在非常规能源资源领域,高效、有序推进现有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勘探等方面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也要根据需求加快部署页岩气基础地质、煤层气、致密气调查评价等领域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合作、资源共享方面也需要研究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我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