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汛期以来,南方一些省份开始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甚至有的地方旱涝交替,给地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版联系部分省份的地质环境监测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并给出缓解地质环境压力的观点和对策。
□通讯员 赵蕾 本报记者 郑 荣
入汛以来,受强降雨天气影响,四川省地质灾害呈现频发、易发、高发态势,致使道路、通信、电力等频繁中断,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时有发生,考验着四川省长久以来建立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
地质灾害来势汹汹
6月27日至28日,凉山宁南白鹤滩遭遇强降雨,尽管当地政府部门发出预警,并及时排查险情,但由于次生地质灾害的突发性,仍导致“6·28”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
7月4日,四川省S302线达州万源境内、S208线凉山州金阳县、S212线凉山普格县、S212线宁南县白水河、S208线甘洛、国道G210线万源境内等因泥石流、塌方等因素致多处国、省干线发生断道。
……
据初步统计,入汛以来,四川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83处,造成数十人死亡和失踪。
7月2日,在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会商会上,四川省常务副省长强调,要立即启动对地质灾害隐患的24小时监测;抓紧开展一次包括在建的水利、水电、矿山和交通等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灾害全面排查,特别是对施工、居住和生活区的隐患必须立即排查,抓紧整治,存在重大隐患整治不力的要依法责令停工;继续加强地质灾害防灾演练和宣传,落实好主动避让和预防避让。
专家: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质环境专家指出,入汛以来,川西高原、盆地西部和川南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降雨天气,特别是5月25日以来,川西高原凉山、甘孜、阿坝部分地方降雨天数占到了总天数的70%左右;5月28~30日,全省10个市州降了大到暴雨;在强降雨落区的泸州、宜宾、乐山、雅安、凉山等地均发生了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前期持续的降雨加上突发局地暴雨是引发地质灾害主要原因。同时,从去年10月份至今年5月初的210余天内,四川省攀西地区及甘孜州的高山峡谷干热河谷地带遭受严重旱情,无雨日普遍在150天以上,部分地方甚至达到了200天,严重干旱致使坡体地表开裂,前期持续降雨沿地表裂缝入渗后,致使坡体达到饱和,稳定性变差,在强降雨诱发下,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频发的极端天气、特殊的旱涝交替环境等是导致地质灾害在今年汛期呈现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当前四川省各类建设如火如荼,这对促进全省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在建工地业主、施工单位大多数是外来人员,防灾意识不强、教育宣传不够,防灾措施不力,甚至在施工区域内施工期间还对地质灾害基本不设防,与地方联动也不够,导致了工程建设领域重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已成为制约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有效开展的“瓶颈”。据统计,今年在建工地、矿山企业和交通沿线共发生地质灾害18处,占灾害总数的9.2%,造成52人死亡和失踪,占总数的74.3%。
政府:全力抓好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范
7月5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议,会议指出市州国土资源部门一把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中心任务来抓,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工程建设领域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行动。
一是要立即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抓紧开展辖区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矿山企业及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隐患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来且未整改到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责令其在强降雨来临前停工停产,迅速疏散危险区的所有人员。二是全面开展在建工程再评估工作,要突出工程施工区域、工作人员居住地、办公场所等人口密集区以及沟口、泥石流堆积扇、高陡边坡、陡崖地带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三是强化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针对强降雨天气信息,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将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乡镇政府,并督促其及时传达至辖区内所有的水利水电、交通、矿区等在建工程管理及施工人员。四是全力做好主动预防避让工作,对降雨情况不断恶化的区域要及时要求其立即疏散撤离所有受威胁人员。五是立即启动一次在建工程、矿山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专题活动,着力强化一线人员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六是加强在建工程安全保障,加大对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督促各建设工程、矿山项目及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并严格按照评估报告中的防灾建议认真落实防灾措施,全力预防在建工程因灾伤亡事件发生。
据悉,7月四川还将有4次强降雨过程,为此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也特别指出,前期连续降雨和持续干旱的地区以及地震灾区,仍是该省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市州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建市、县两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深入到乡、村、社以及在建工程、矿山企业和交通沿线,加强各项防灾措施落实的督导,切实指导、帮助基层开展监测预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