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轮机部的故事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07-05

    “海洋六号”大洋科考专稿

    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在舞台后忙碌地奔波,只为了台上一场完美的演出。在海洋六号这艘先进的科考船上,令人瞩目的科学成果自然是举不胜举。同样也有那么些人,在机舱里面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只是为了机舱外面的科考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这就是由12个成员组成的轮机部,一个终日与机器为伍,把“苦、累、脏”视若无睹的小集体。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地付出,才有了一次次科考的丰硕成果。

    航行值班

    又吵又热,这是普通人对机舱的第一印象。机舱里满满的都是各种正在运行的设备,它提供着船舶前行作业的动力,是船舶的心脏所在。

    大大小小的机器高速运转发出的声音,已经远远超出耳膜的承受能力。比如发电机空气增压器,每分钟3万多转的转速所发出的声音,已经是高分贝的刺耳的“叽叽”声;而紧连着的柴油机发出的声音又是低沉的轰鸣声。因此每次巡逻,对值班人员都是个不小的折磨。但这些声音在轮机人的耳朵里,又是一番别样的交响曲,如同指挥家般能从某个异样的旋律中听出哪个乐器出问题一样,他们能从这些复杂的声音中,辨别出哪个机器出了什么故障,然后再综合其他情况作出适当的处理。

    高温是轮机人所要面对的另一问题。三百多摄氏度的油温跟四百多摄氏度的排气温度透过管路,使机舱的环境温度超过了50℃,厚重的工作服一遍遍地被汗水浸湿,轮机人所付出的辛苦都是为了保障机器的安全,保障航行的顺利进行。

    即使回到集控室,厚重的隔音门将噪音与热浪拒之门外后,这里各式各样的监视器,大大小小的表盘跟五颜六色的报警灯也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次指针不正常的跳动都有可能是故障来临的征兆。因此值班人员也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警惕地观察,详细地记录。

    海上检修

    “哔卟哔卟哔……”大半夜机舱报警声大作。值班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主机舱2号柴油发电机有烟气逸出,机舱散发着浓浓的烟味。根据烟雾冒出的位置,初步判定是排烟管漏气。关闭2号发电机,启用备用设备。为了不影响航行,在2号发电机稍稍冷却后轮机长便开始组织抢修。首先研究好抢修方案,然后做工作部署,在准备好修理工具后,抢修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展开。当厚厚的防护罩拆开后便露出了故障源头——排原管。这时温度再度升高,工作不得不再次停止。待温度降低,便开始拆包在排原管上的隔热石棉网。石棉网对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但故障当前,大家也顾不上那么多,三下五除二便把这排原管的外衣给扒了。仔细检查后才发现是接口处的螺丝松动了,导致烟气外泄。

    此时已是凌晨四点,为了保证每台机器都处于正常的运转,他们在找出故障后便立马处理。只见大管轮耿志爱爬到机器上方,伸下套筒扳手从上面将螺母上紧;机工沈衍栋一只脚踩在排原管下面的一个小缝隙,另一只脚跨站在3号机的梯子上,伸直了手给前面的人打电筒;一边的设备管轮郑少雄用同样的姿势拿着加长的套管准备给扳手加力,确保螺母上足够的力度。三个人一言不发,配合得相当默契,不一会儿便把出现松动的几排螺母上紧,同时检修了其他螺母。此时天已大亮,轮机人员一夜未眠,保证了航行的安全顺利。

    可爱的人

    这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部门。12个人的团体里,80后占了一半。轮机长余老轨是个乐观向上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部门焕发着一种和谐积极的精神面貌。在他们脸上,你永远也看不出一丝整天工作在恶劣环境中的焦虑与暴躁。

    大管轮耿志爱,是个80后的年轻人。初次见到他谁都会以为这是刚从哪个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不想他已有十多年的航海经历。腼腆,略带羞涩的笑容显得那么可爱,在遇到故障时却是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显得经验老到又不失分寸。他总是会妥善安排好每个人的工作,分工完毕后便亲自带头参加检修,收工前会再仔细复查,确保工作已经完成才离开。

    助理电机员李华龙是个来自湛江的85后。平时总是这里转转,那里逛逛,留意着船上电气设备的使用状态,方便维护保养。谁的床头灯坏了,哪里的插座烧了,一个电话过去,他总是随传随到,不辞辛苦。年纪轻轻便能够独当一面,是个踏实勤快的小伙子。

    还有来自船舶大队的余副队长,亲自坐镇电机员一职,丰富的航海经验相当于给轮机部上了一道保险;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二管轮李昊,工作时一丝不苟,玩乐时不留余力;老轮机工张冀宁,带领一帮民间“渔业公司”的同事将钓鱼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一张张可爱的面容,一起组成海洋六号轮机部这个小家庭,使每个漫长的航次,每次艰难的考验,都成为一次次成功又难忘的经历,鼓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都说船上的生活是很苦闷的,这对于终日不见阳光的轮机人来说更是如此。只是他们心中,那个保证航行安全的信念不曾动摇过。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了一次次顺利的航行。(本报特约报道组)

    《科技日报》(2012-7-5 八版)

    平凡人的故事 

    为确保海洋六号航行顺利,几位轮机部的同志正在热火朝天地抢修1号艏侧推联轴节。只见三管轮郑少雄侧卧地板上,单手伸进不足30cm见方的检修孔,充分利用身体各个部位保持平衡,用力扳动扳手松螺母;另一个配合的机工王伟军从另一个检修孔伸进扳手死死固定螺栓的另一端;边上的吴俊亮负责照明和传递工具,在三位同志的密切配合下,艰难地卸下了联轴节的所有紧固螺栓。

    这时正好大管轮已找好备件来到现场,在其他检修人员的配合下拆出密封件,装上新的密封件,装回螺栓。经过近4个小时的奋战,1号侧推检修完毕,经通电试运行,运转状态正常。由于保持一个姿势太久,三管等三位同志早已腰酸背痛,手脚发麻,此时几位检修人员的工作服已经湿透,根本分不清他们脸上流下的是汗水还是油水。

    由于本来3000小时免维护的1号侧推联轴节去年大洋期间因故障而无端报废,导致1号侧推无法使用,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次出来,每次使用侧推,机舱值班都特别留意,大管轮更是经常下到舱底检查联轴节使用情况。就在几天前,大管轮下侧推舱底检查时,发现检修孔周围有油迹,经分析判断,应该是联轴节的润滑油脂,只是很难确定是具体哪个部位漏了。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了用透明胶布包裹在联轴节上,然后启动运转一下侧推,结果一目了然,哪里有油迹就表明哪里漏了,查到了漏点,大管轮立即向轮机长作了汇报,经与轮机长协商,利用海况较好的时机检修。主意已定,事不宜迟,大管轮当天晚上就对轮机部值班人员作了调整,从为数不多的值班人员中抽调几名精兵强将参加今天的检修。

    以上只是轮机部人员日常检修工作的冰山一角,正是由于他们平时认真负责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有力地保证船舶动力;也正是由于这些幕后的同志默默无闻的奉献,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来保证前台的精彩演出。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工作推动了祖国科考事业卓越的发展。(本报特约报道组)

    《科技日报》(2012-7-5 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