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6天的“振兴高原,服务三农科技列车青海行”活动于5月23日落下帷幕。这一由政府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近百名专家和科普活动志愿者,而且通过活动期间丰富多彩的科普咨询和科技服务,送科技到高原,支持了农村牧区发展;听报告砥砺人心,弘扬了自主创新精神;强化培训提素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在青海高原进一步形成了关心科技、支持科技、依靠科技的良好氛围。
活动中,来自中国工程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工业、农业和医疗领域的专家们,深入西宁市市区、湟中、大通、互助、乐都、海北、海南及海东等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现场咨询指导、医疗保健义诊、科技特派员培训等科技示范活动;并通过科技创新专题报告会、“两弹”精神主题报告、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学发展专家建言献策会等形式,为青海的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据统计,此次“科技列车青海行”共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洽谈会等交流研讨活动15场,面向农牧民群众的现场培训、指导、交流、讲座等服务活动135场(次),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和群众3万人次以上。活动主办方还为我省有关单位和科技特派员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科技服务车、青少年创新操作室、科技服务站、远程教学电脑、科学储粮仓、育苗造林机械等设备。
“科技列车”不单单是一次送科技下乡活动,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专家与服务地的合作平台,让更多地方的老百姓受益
5月18日下午4时,随着专列抵达西宁,“科技列车青海行”活动正式在我省拉开帷幕。刚刚抵达高原古城西宁的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顾不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来到青海大学礼堂,作了题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三化同步”专题报告。副省长高云龙、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与省直机关厅局主要领导、省垣农牧业科研人员、科技特派员、农业院校师生等逾千人一同聆听了报告。该报告紧密联系农牧业科技发展实际,全面阐释了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推动我省农牧业科技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5月19日上午,“科技列车青海行”暨2012年青海省科技活动周在青海省科技馆举行了盛大开幕式。透过科技馆外墙上的大屏幕,中央电视台对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实况转播一目了然,现场专家们的科普宣传、科普体验、咨询服务及义诊活动不时穿插其间。下午,第二期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提升与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在西宁宾馆开班,来自省属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各州(地、市)的120多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及科技管理人员,就科技创业、农业科技企业投资、科技与资本嫁接等接受了专业培训。与此同时,青海省重大科技需求暨科技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咨询会同步展开,服务团专家分别为青海珠峰虫草药业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咨询服务,为青海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言献策。
5月22日,“科技列车青海行”活动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在西海镇举办了以“艰苦奉献,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两弹”精神报告会。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钱三强院士原秘书、科学史家葛能全先生应邀作了题为《原子弹与脊梁》的报告。报告会上,葛能全先生用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两弹”艰辛的研制过程;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参与“两弹”研制的一大批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等的感人事迹和高贵品质;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了“两弹”等大科学工程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深刻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的深刻内涵。报告会一次次被和着感动泪水的掌声所打断,参会人员无一不被老科学家们的精神所打动、所折服。
“双技会银滩,共同为中华。”聆听了“两弹”精神报告会后,甄燕昌教授深受感动,他表示:“今后将再接再厉,用自己毕生的专长,为更多需要的人服务!”
“科技列车”是一辆流动的科普宣传车,广泛传播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可以让更多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实惠
5月19日下午,20日、21日,“科技列车青海行”的百余名专家,利用两天的时间分赴我省乐都、互助、大通、湟中等县实地指导工作。两天半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专家们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中,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等理念渗入基层群众心头,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真的没想到,乐都县养殖业发展规模这么大!没想到他们在3个多小时的听课中,没有一人打电话、走动、交头接耳,更没想到讲座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开。他们汲取知识的积极性让我高兴的同时,更让我感动!他们都说,科技列车行真正走进田间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果多几次更好!”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北京安溢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田广昌在腾讯微博圈上写道。
“青海在高海拔民族地区试点生态节能建筑非常了不起,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5月22日下午,专家服务团来到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参观这里的环青海湖高原生态节能建筑试验示范工程。专家们对生态节能建筑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认为青海省在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这种生态节能建筑与生态立省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吻合,特别是当地把试点建筑工程开发成藏式风格,为牧民旅游接待点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是今后农牧区发展的良好方向。
“科技列车青海行”的专家们不仅为青海送来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理念,更有他们朴实的作风,平易近人的态度。“西宁海拔2200米以上,自来水在92度就沸腾了。北京长城钛金公司王殿儒专家在给企业技术人员讲‘真空锁’技术原理,制造局部封闭系统,可以将水的沸点提高到95度以上。”白发苍苍的“70后”老专家王殿儒理论知识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对企业的提问给出很实在的建议。
农业技术培训能够现场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医疗义诊会吸引大批的农民朋友,广场宣传活动为大家带去内容丰富的科普知识。不论是在田间地头、工矿企业,还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列车青海行”的专家们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有的农业专家被农民拉到自家地里不让走,有的医疗专家义诊一天少有时间喝水吃饭,有的专家回到北京后还接到来自青海的咨询电话……
5月23日,67名专家乘坐T152次列车返京。青藏铁路公司不仅为专家们精心安排了住宿环境,准备了可口的青海特色饮食,而且为他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中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中心胡熳华处长对列车服务由衷赞道:“感受细心的服务,发自内心的称赞。”甄燕昌专家还为随车的西宁客运段冯段长理疗肩颈痛。“科技列车”,此刻仿佛成了一列开不走的科技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