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关于我们 > 培训材料

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规划土地管理

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作者:张先林 发布时间:2015-12-11
  上海是一个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资源有限、地质环境脆弱,上海地质工作一直以保护地质环境、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服务为主,走的是一条协同发展、嵌入式、精细化的调查研究之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地质工作者为上海市地面沉降的防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在进一步防治地面沉降的同时,以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为基础,着力于提升城市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保障能力,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建立服务机制。2013年,我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地质工作进一步服务于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沪规土资矿〔2013〕426号),基本形成了地质工作服务于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了地质工作与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根据本次会议安排,下面我重点汇报一下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情况。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聚焦重点,为各类城乡规划编制提供支持

围绕城市规划工作,积极探索了城市地质信息服务规划编制的内容、程序和要求。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明确要充分结合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和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成果,分阶段开展全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提交成果报告和六类主要应用性图件(包括:不同规划控制高度建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图、不同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图、浅层地热能资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图、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图、地面沉降现状及预测分区图和沿江沿海地区岸带稳定性评价图),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

对于重点地区控详和重大项目专项规划,明确要着重结合项目的具体地点,为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地下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有效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风险等提供地质依据,必要时可提出规划调整的合理建议。

同时,地质要素纳入我局“统一基础要素底版”,作为各类城乡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地质要素既包括地矿控制要素,也包括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并根据其变更情况及时进行动态更新。

实践中,上海虹桥商务区、浦江镇、枫泾特色镇、国际汽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开展了规划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与城市规划业务融合,形成了重点规划区规划编制与地质评价任务同步下达、共同实施的管理制度,使地质信息服务真正融入了政府规划管理工作流程。

(二)有的放矢,服务于“五量调控”土地新政

2014年,在国土资源部指导下,上海率先提出了“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五量调控”土地管理策略,将以“五量调控”为引领,在强化土地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

1、服务于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

调查成果为政策制定奠定基础。基于已完成的水土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数据,2014年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在工业用地出让前,应按照相关部门要求,进行土壤和地下水地质环境质量检测。我们与市环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要求工业场地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为敏感性用地必须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风险评估,存在污染的必须在转用前完成治理修复。今年,我局与环保部门研究了《上海市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含地下水)环境保护若干规定》,针对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储备、出让、收回、续期等环节,要求土地使用权人履行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相关工作在各区县已相继全面开展。

调查成果为工业用地转型提供依据。结合具体工业用地转型需求,我们先后进行了桃浦工业区、高桥石化地区、吴淞工业区等传统工业区的水土环境质量调查,获得了主要污染指标,评价成果成为工业用地转型利用的重要依据。

2、服务于耕地环境质量保护

调查监测数据管控耕地质量。2007年,我局就开展了“基本农田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基本农田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方法,并在金山区进行了试点。目前已形成全面覆盖、重点加密的全市三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并开展日常监测工作。2012年即完成了首轮覆盖全市的土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掌握了全市耕地环境质量现状。

调查成果应用于耕地保护管理。在浦东合庆镇、崇明东滩、金山郊区等多个地块土地整理复垦中均试点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为补充耕地验收、耕地“占补平衡”把好质量关。目前正在起草“上海市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管理办法”,拟将土壤污染状况指标作为本市耕地质量等别的强化评价指标。

3、服务于后备土地资源研判

滩涂资源是上海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对上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海岸带地质调查,摸清了上海目前滩涂资源总量、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并对长江口地区的崇明东滩、横沙东滩、九段沙、北港北沙等主要滩涂资源现状及潜力进行了评价。相关成果已在上海市滩涂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得到了应用。

4、服务于土地供应与日常管理

在土地招拍挂中,将地块的有关地质信息予以公告,做到了地上与地下信息的全公开和全透明。同时,在土地出让公告、土地出让合同或业务办理告知单中,也告知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资料汇交等相关义务。

(三)信息集成,构建面向服务的地质数据中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等各类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地质环境监测数据、以及从规划编制到土地管理的各类服务应用数据等,均统一纳入我局大机系统并进行动态更新,既提高了服务的时效性,又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

二、主要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我局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地质成果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国土部领导多次专程视察上海城市地质工作,对上海地质成果应用和服务提出了殷切希望。2009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将上海列为首个试点,并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保障和促进上海科学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的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地质成果应用的工作要求。近年来,我局主要领导也一直要求地质工作要突破传统地质地矿工作方式,加强与规划、土地管理的融合与衔接,积极服务上海转型发展,并将提升地质工作服务能力作为我局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在政策与财力等方面也予以大力支持。

(二)技术支撑是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技术水平是地质调查服务的基础。上海一直注重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经过了多年工作积累,通过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监测预警、地面沉降防治等项目的推进,地质工作精度和地质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地质调查成果表达和转化应用等技术能力也不断完善,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安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体制融合是保障。地质成果服务是一项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涉及地质、规划、土地、建设等不同管理部门。地质成果服务管理也需要对管理的原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协调工作较大。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集地质、规划、土地行政管理于一体,一直以来也着重推进规土业务融合,在体制上降低了地质成果服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协调难度,为促进地质成果服务规划土地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创建“全球城市”的宏伟目标,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围绕“全球城市”的定位,地质工作怎样服务城市转型与发展,是地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服务重点、方式和新常态下的工作要求亦值得深深地思考。下一步,在地质工作的服务与保障方面,计划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成果总结和深入分析基础上,按照国家要求并结合地方需求,进一步深化后工业化时期上海城市地质调查,练好服务的内功。例如,要认真做好土地质量调查相关工作,继续优化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升地质环境监控能力。研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全市统一开放的水土环境监测和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二是进一步探索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多元化服务模式。在完善服务于规划和土地管理机制,促进地质调查成果与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同时,积极拓展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范围,探索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及工程维护等方面的应用,力争形成广覆盖、深应用的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应用体系。

上海在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规划土地管理方面开展的探索,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广泛关注是分不开的,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进一步发挥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