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一、大调查以来工作回顾

  (一)、基础地质调查任务、内容

  基础地质调查是一项旨在查明全国基本地质情况、获取基础地质数据的超前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了解某一区域乃至全国的资源、环境地质背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地质信息;为人类探索地球、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部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服务”。具体地讲,为矿产勘查开发规划、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信息。

  (二)、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基础地质调查进展(1999-2003年)

  1、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3万km2,2005年可完成空白区填补工作,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完成1:25万区调修测181万km2;完成1:5万区调调查面积11.5万km2。

  完成了福建东山、黑龙江阿荣旗、广西玉林、甘肃民和等4个1∶25万图幅区域数字填图应用示范工作;开展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立体地质调查),拓展了1:5万区调服务领域。

  2、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

  (1). 完成青藏高原1:100万航空磁测和基本完成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

  完成重要成矿带1:20万区域重力调查53万km;1:20万航空物探26.9万km2、1:5万航空物探综合站测量4万km2。

  (2). 完成1:20万区域化探65万km2、1:50万区域化探15万km2、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农业地质调查)约90余万km2。

  (3). 完成全国32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区域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以及青藏高原1:25万区调空白区遥感地质前期解译工作。

  (4). 完成1:5万航空遥感调查(航空遥感摄影和航空成像光谱扫描)面积约20万km2。

  3、 海洋地质调查

  完成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约40万km2;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环境调查约1万km2。

  为满足我国能源长远发展战略需要,及时组织实施了海洋油气新区调查(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陆坡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和南黄海盆地北部),以及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工作。

  二、2004基础地质调查主要成果

  2004年,按照地调局统一要求,认真部署和组织实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加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以及海洋地质调查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和海洋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成果,深入开展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推进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初步建立新领域地质工作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了基础地质调查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等领域中的应用。拓宽了服务领域,促进了地质工作根本转变。

  (一). 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举世瞩目成果

  从1999年以来先后组织24个单位近千人的调查研究队伍,组成30多个项目组奋战青藏高原。几年来取得许多重要成果:①新发现数十条具有重要意义的蛇绿岩带以及超高压变质带,初步厘定了青藏高原基本地质构造格架;②新发现一大批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全面更新了青藏高原地层;③区调和化探新发现十余条规模巨大、具有重要工业前景的铁、铜等多金属成矿带和一批具有重要前景的矿点;④第四系地质及高原隆升调查结果,揭示了高原隆升所产生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效应。⑤完成了我国陆域最大空白区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1:100万航磁测量填补工作,取得了青藏高原迄今最完整的一份基础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基本实现了我国大陆航磁的全覆盖。

  2004年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04年青藏高原各图幅又新发现一大批古生物化石,新发现蛇绿岩、蓝片岩出露区,查明了多条混杂岩带,进一步大幅度更新了原有的地层系列和构造格架。新发现矿点87个。

  首次全面完成了整个青藏高原雪线和现代冰川分布及变化的遥感调查,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信息系统。调查结果表明,30年来青藏高原总体雪线升高100—150米; 冰川面积消减4620平方公里。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总面积增加,中重度荒漠化面积比例加大,草场退化严重;共发现大型超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2118处。

  2004年,针对各图幅工作基本完成,加大了综合研究与编图工作力度。已编制了青藏高原地质图,青藏高原矿产分布图、青藏高原旅游地质资源图等综合图件。

  (二)、更新了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从1999年开始,对我国中东部开展了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①发现了一大批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点、矿化点和矿化线索,新发现重力异常300余处、航空物探异常2377个、化探综合异常1995个;②查明了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和环境背景,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数据和科学依据;③区域地质调查为建立二叠与三叠纪全球标准 (“金钉子”)层型剖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确定了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华龙鸟、东方吉祥鸟、中华神州鸟等产出层位和时代,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的新证据;⑤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航空遥感调查、长江上游重点城镇地质灾害高精度遥感调查,获取了真实记录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水面、库岸及两岸山区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的遥感信息;⑥完成了中国北方荒漠化遥感地质调查、进藏公路和铁路沿线地区地质环境遥感调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查明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04年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化石、重要接触关系,获得一批重要的同位素数据,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地质问题。新发现22处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金、铜多金属的矿点、矿化点,发现数千处物化探异常,为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线索。如:在新疆—甘肃北山地区,发现航空物探异常279个,划分各类断裂129条,圈出侵入岩体188个,划分找矿远景区11个。在甘肃北山地区勒巴泉发现一铜金多金属矿化体,地面出露长140m、宽40m,铜元素含量高达3.45%。还发现了湖南铜山岭金矿点、黔东北威信顺铜矿化点,目估黄铜矿含量5%左右;广东大坑山新发现金矿化点2处;新疆新源幅铜矿点, Cu品位0.51-2.28%.笔架山幅铜矿点, Cu品位7.83% ,

  天津1:5万官庄、黄骅、南排河幅区调采用钻探、遥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建立了黄骅港地区第四系地质结构,对全新世地质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总结,为港口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配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部署的区域地质调查,填制了大比例尺地质图,详细反映了活动断裂、节理裂隙、不良地质体和灾害分布特征,并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了沟通,受到了西线工程指挥部的赞扬。

  完成了广东珠海—深圳地区放射性高本底调查,查明了广东珠海—深圳地区天然辐射场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辐射水平。发现广东某地区天然放射性辐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局部地区放射性核素高度富集,辐射水平严重超标,威胁公众身体健康。为地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超前服务,部分成果引起了中央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农业发展、环保和土地质量管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2年开始,先后在17个省区开展了为农业服务为主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合作调查工作。通过调查获得了50多种元素和指标的高精度数据,查明了我国重要地区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揭示了各种重金属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规划、环境治理和国土资源管护等提供了依据。①发现一批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如沿长江巨型Cd异常带,重要城集区Hg、Pb、S及放射性U、Th异常。②揭示了自工业化以来各种重金属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即:由西部成都盆地、中部江汉平原至东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大趋势,表现为面积扩大,含量增高,种类增多。③调查评价结果为地方农业种植业区划和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浙江萧山地区因地施种,进行“北菜南移”,并在浙北220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区,发展富硒农产品;四川成都地区依据地球化学图元素分布状况,趋利避害,实现无公害早熟梨、优质杏和蘑菇等种植。④为评估土地环境及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提供了质量指标。如:江苏南京地区依据有益、有害元素分布特点,进行土地等级划分和质量分析,向省政府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状况不容忽视”在《国土资源要情》刊登后,曾培炎副总理对此还作出了重要批示,江泽民同志还多次询问调查结果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共同起草了《关于落实曾培炎副总理对“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状况不容忽视”批示的建议》,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后,已上报国务院。

  2004年,为确保新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质量,首先召开了2004年度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任务协调及设计书编写研讨会议,明确了2004年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工作思路、技术路线、方法技术及指标标准,有效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完成了山西、河北两省农业地质调查省部合作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查和合作项目协议签字工作;完成了北京、内蒙古和海南三省(区、市)农业地质调查样品测试招标,以及两个1:20万区域化探调查项目技术招标工作;召开了全国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第二次工作现场会,召开了农业地质调查样品形态分析方法研讨会、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研讨会等,规范并统一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制订并下发了《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完善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南(试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指南(试行)》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外部检查质量控制暂行规定》等农业地质调查系列规定和规范,初步形成一套农业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理论支撑体系。

  新获得了一大批50多种元素和指标的高精度数据,查明了相关地区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新发现了一些重重要异常带,如安微沿江Cd、Cu高含量异常带,江苏沿江Cd等重金属高含量异常带等。

  发现了一些地下水、地表水地球化学含量相对较高和超高的区域,如安徽沿江、沿淮、巢湖地表水、地下水地球化学含量超标现象较为严重;福建省沿海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微量元素中铁、锰超标严重,氯、氟元素超标;山东聊城、嘉祥等氟化物多项指标严重超标。

  查明了土壤相关微量营养元素的丰度,如福建沿海经济带表层土壤均不同程度地缺乏硼、钼、硒;苏北土壤硼相对偏低;江西高安—丰城富硒、江苏苏南宜—溧山脉山前土壤富硒等,为当地农业增产增收、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土壤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土壤适应性分析。如对浙江省长兴县划进行了农田保护和综合开发等六大类23个功能分区,详细阐明了各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和特点;对四川成都经济区划分为宜农、宜林、宜牧三类,为农业综合区划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四)、数字区调全面推广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填图系统”的研制开发成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处理。通过在黑龙江阿荣旗、广西玉林和甘肃民和等三个试点图幅应用,数字填图系统由1.0升级到2.5版。组织编制了《数字填图培训教材》和数字填图技术要求的修订。对于2004年新开的区调修测项目均采用数字填图工作方法,并分别在内蒙、黑龙江、河南、福建、广西等地进行了全国数字填图工作方法培训班,培训人数达300多人,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区调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保障了数字填图方法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数字填图技术已在我国区域地质调查领域顺利进入应用和全面推广阶段,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在传统方法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使我国在应用高科技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五)、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国家专项和地质大调查的实施,分别在黄海海域、南沙海域开展了油气资源调查,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使用先进的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资料采集设备,进行单船长电缆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参数和相应配套技术试验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剖面,清楚地揭露了深水区盆地深部(7秒以下)地层的反射面貌,为分析其油气地质条件,预测油气远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发现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区发育三叠纪、古生代海相和以中新生代陆相为主的含油气地层。圈出四个中生代沉积凹陷;发现南黄海北部盆地和中部隆起区是油气远景的有利区域;在南黄海北部盆地初步圈出了明1和明4凹陷油气异常区。

  (六)、城市立体地质调查试点稳步推进,三维可视化系统初见雏形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按照“集中力量抓好试点,完善技术要求、方法技术体系、技术支持体系、项目管理体系”的工作思路。完成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合作协议书签订工作,目前正顺利进行。杭州城市立体地质调查试点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工作和项目组织工作。开展了上海世博会场馆区的钻探和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地质结构和断裂分布。完成了上海土壤地球化学采样和北部区样品分析,对北部区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钻探、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建立了上海世博会建设区和北京奥运场馆区精细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准确确定了北京奥运场馆区的断层与溶洞分布范围,为奥运村建设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初步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地质工作规划建议》和《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指导意见书》初稿,明确了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初步建立了城市立体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和项目管理运行体系。

初步研发成功“城市维可视化综合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已成功地建立了上海市1:5万人民广场幅和北京奥运村地区三维地学信息管理系统。

  (七)、全面完成了我国32个省(区、市)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2004年在全面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全国及分省(区、市)两级国土资源遥感调查成果信息管理系统,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提供了丰富的、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八)、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

  依托国家专项分别在西沙等地区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调查工作,同时还开展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研究工作。首次发现了反映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一系列地球物理重要标志,如:似海底反射层(BSR)、空白带(BZ)、速度振幅异常(V,AMP)和波形极性反转等。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多种检测手段,并以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低温高压模拟实验室。

  2004年开展中德合作,应用国际最先进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船,在东沙和神狐海域进一步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异常证据。在琼东南海域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异常证据。在东沙海域重点目标区首次发现了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直接证据——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命名为“九龙甲烷礁”)。 首次运用水体地球化学站位调查,在工作海域不同水层中发现了甲烷异常,说明在调查区存在海底甲烷气体喷溢。

  (九)、我国第一幅实测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完成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 先后完成了我国1:100万汕头幅、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为我国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2004年,我国第一幅实测的1:100万南通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通过验收。通过调查发现了近几年山东和江苏岸线变化趋势;首次在山东诸城发现大批恐龙足迹化石,为山东、江苏古环境、古地理、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侧扫声纳测量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等综合分析,初步判定在浅滩区多条潮沟底部分布着大量的粗颗粒砂质沉积物,长度可达数十公里,为海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靶区。

  (十)、 近海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调查取得丰富资料

  在前两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青岛市近岸海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与质量评价调查工作基础上,2004年在我国近海海洋地质环境调查方面取得丰富资料:

  珠海-深圳近岸海洋1/10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区内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海底特征,提供了基础地质环境数据,开展了海底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环境变化预测,提出了防灾减灾建议,为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服务。

  大鹏湾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矿物特征和有害物质分布区域;查明了海底浅地层结构,划分了潜在地质灾害类型。认为大鹏湾海洋地质环境总体为良好状态,潜在地质灾害因素较少,沿岸局部地段某些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珠江口海底地层有较大范围的含气地层(浅层气)存在,在内伶仃岛以北新发现了一条断层;发现珠江口围垦现象非常突出,对沿岸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易引起上游洪水泛滥;查明了珠江口水域挖沙量极大,对海岸的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查明珠江口水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大部分站位的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一、二类,但有些站位的水质某些指数超标严重,尤其是东岸的深圳湾、蛇口及福永以北水域。

  三、基础地质调查经验、存在问题

  (一)主要经验

  1. 立足基础,实现“四个服务”

  基础地质调查是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方方面面提供不同层次的基础数据,基础地质定位要体现在“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部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服务”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我部工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紧紧围绕基础这一立足点,始终把握为相关领域和专业提供最基础的数据。

  2. 需求导向,体现“两个更加”,开创新领域

  实现“两个更加”是地质工作的立足之本,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部和局领导下,我部根据当前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急需,积极探索开展了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受到了政府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为地质工作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公益性与地方公益性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3. 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调查水平

  积极开拓技术方法应用领域。利用高精度航磁测量技术开展水下潜艇探测,服务军事应用。积极推广数字填图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也实现了地质成果和原始数据的数字化,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技术和成果水平。

  (二)、主要问题

  1.工作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管理有待加强

  各项目承担单位质量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良好,多数地调院建立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分级进行质量管理。但随大调查深入,调查内容扩展,有关地质行业标准没有及时补充修订,野外生产和工作操作多有不适应大调查的需要。

  由于承担项目单位组成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个别项目在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诸如:区调填图路线控制不够、样品采集不足;多目标地球化学深部样品采集深度不够;西部地区区域重力局部点密度不够;项目质量管理把关不严等。 -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不深入,直接影响成果水平。

  由于体制、市场冲击等原因个别项目对质量工作没有足够重视,人员和时间上都不能保证。项目负责人 往往兼任数个项目,直接影响成果质量。

  2.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不够

  一些项目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不够,对前人资料、相关专业成果缺乏综合和分析,影响了成果的水平。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各专业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缺乏成果的集成和综合研究,不能形成整装的成果,直接影响了成果的利用和社会化服务。

  大区所承担的综合研究项目,普遍存在综合不够,研究工作以个人专业兴趣出发,重点不突出,特别是成果集成和综合编图方面比较薄弱。

  3.成果社会化表达欠缺,制约了成果的社会化利用

  成果表达方式单一,专业性过强,通俗性差,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反映不够,不能形成社会直接利用的综合性成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