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保留于沉积岩层面上的恐龙足印遗迹化石。据之可以判断恐龙的个体大小、四肢类型、行动方式等,可以是单独的足印化石,也可以是连续的有方向性的足迹(或称行迹)。
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02年。一位名叫普利尼.穆迪的美国青年,在他的家乡康涅狄克峡谷附近的红色砂岩中,发现了一批脚印化石,当时人们认为是鸟爪化石,后来,美国的希契科充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研究在康涅狄克峡谷附近的足迹化石,他第一次承认有恐龙足迹的存在。到了本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贝尔德把古生态学的研究应用到恐龙足迹上,使恐龙足迹的研究大为深入。
目前,世界上最多的恐龙足迹是1982年在南朝鲜发现的,在一个名叫下二面德明里的海岸边,那里的岩石上有好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恐龙足迹,其中最大的长120cm,宽64cm,这是一种称为腕龙的超大型恐龙足迹。从这么大的足迹推断,腕龙的体长大约是30~35m,体重为70~100吨。有的恐龙足印上还清晰地保留龙足皮肤的似鳞状纹饰,此为稀世珍品。
我国最早研究恐龙足迹的是已故的杨钟健教授,经他定名或重新鉴定的有7个属,9个种。中国恐龙足迹的研究是在他奠定的基础上前进的。自杨教授1941年在四川广元第一次发现恐龙足迹以来,国内发现恐龙足迹,的产地逐年增加,分布于四川的宜宾、彭县、资中、重庆等地,云南的晋宁,陕西的神木,河北滦平,广东南雄、始兴,辽宁阜新,河北、湖南、山东、内蒙、吉林、江西等。如陕西神木县东山崖上上侏罗统的爬行类禽龙足迹长约30cm宽约33cm,中趾长19cm。近年来不断发现有恐龙足印,1984年在南雄发现的10多个成行走向的恐龙脚印化石,一般直径为50~60cm,深为7~15cm,脚印相距8~9m远,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1992年在云南楚雄盆地发现的恐龙脚印达500个以上,而且品种丰富,保存完好,更属难得。有的地区的恐龙足迹连续分布可达近千个,而且形态大小各异,这都给我国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沉积学工作者及观赏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