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家谱--2
   
 这次考察虽然没有发现寄以厚望的最早的古人类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遗迹,但是却发现了无数重要的其它脊椎动物化石,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远古生命历史的认识。
  原角龙就是这众多珍贵发现之中的一颗"珠宝"。
  顶着蒙古高原烤人的干热风,考察队发掘出了大量完整的原角龙头骨和骨架化石,使我们对这些最古老的角龙类有了充分的认识。原角龙生活在9千万年前,身长不到2米,体重不足200公斤;同时,它也还没有长出后来的各种角龙那样的千奇百怪的角。但是,这些"小家伙"在骨骼特征和身体形态上已经表现了一系列与后期的角龙一致的趋势,证实了原角龙最为最原始的角龙的祖先性地位。例如:它们有一个又大又重的头骨,头骨的后部形成一个延伸到脖子之上的宽大的骨质褶边。这个宽大的骨质褶边叫做颈盾。为了减轻不必要的重量,颈盾上有两个窗口一样的开孔。与其它的角龙一样,原角龙的嘴巴也是窄窄的,样子很像鹦鹉的喙。但与鹦鹉不同的是,原角龙的颌骨强壮,上面长着牙齿。   最初,人们对原角龙颈盾的作用无法理解。后来,经过仔细的解剖分析,科学家发现,这种骨质褶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附着从头骨后部联到下颌上的强大的肌肉组织的。这组肌肉叫做颞肌,功能是带动下颌运动完成咬嗜和咀嚼作用。因此可以推测,原角龙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角龙类动物具有比其他的素食恐龙强大得多的咀嚼能力,显然是对环境中纤维粗糙的植物比例增大的一种适应。此外,原角龙的颈盾还可以作为支配头部运动的强大的颈部肌肉的附着点。当然,颈盾的存在也保护了受到食肉恐龙进攻时致命的脖子部位,因此它也是一种保护器官。
  原角龙还没有发展出后来出现的那些角龙类那样的形形色色的大角,但是在它吻部的上边缘已经长出了这种角的雏形--一个小小的叫做鼻角的骨质的脊状物。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脊状物只有雄性个体才有,它的作用是雄性为了争夺配偶时打架用的。
  原角龙是所有恐龙类中被知道得最详细的种属之一,因为科学家发现的有关这种恐龙的材料不仅有一系列代表从初生到成年各个生长阶段的大量个体,并且有好几窝蛋化石,有些蛋里面还有部分的胚胎!这种恐龙蛋的形状和蜥蜴的蛋相似,呈长椭圆形,一端较大,另一端较小。蛋壳是钙质的,表面粗糙,有细小而曲折的条状饰纹。保存下来的化石蛋堆集的情形显示,雌性的原角龙在砂中产卵,使卵排成几个同心圆圈的位置,很像现代的龟类下蛋那样。这些蛋在当时显然是用砂盖着的,借太阳的光热孵化。对现代的古生物学家说来,幸亏这种小恐龙数千万年前产下的蛋其中有一些还没有被孵化出来,否则的话,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生活在几千万年前的神秘动物的这些奇妙的行为呢?
最早的素食恐龙--板龙
  就在那些最早的恐龙--那些小型的肉食者--出现后不到1千5百万年以后,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也在距今2亿1千5百万年前开始出没在河畔湖边的蕨类森林和常绿树丛中。那个时候在地质学上仍然属于三叠纪晚期,这些素食的恐龙已经长得相当巨大,已经成为了当时那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但是,在后来的1亿多年里,素食恐龙还将长得更大。

  板龙就是这些最早的素食恐龙中的最重要代表。这种恐龙身长可以达到6至8米,体重有1到2吨。它们属于古脚类。
  板龙的头骨很结实,但是与这么大的身体相比却显得很小。相应地,嘴也很小,也就是说,上下颌很小。它们的颌骨上长有许多树叶状的小牙齿,这些牙齿又扁又平,只是边缘有一些小锯齿,可以很好地用来撕咬植物,却显然无法有效地咀嚼咬进口中的植物性食物。那么,它们怎样来消化足够的食物来提供如此大的身体的营养和能量需求呢?原来,像许多素食的鸟类一样,它们依靠的是嗉囊。板龙的嗉囊可不小,比一个篮球还要大。而且,嗉囊里还有胃石,可以容易地将吞下的硬植物磨碎。
  在欧洲中部许多采石场的三叠纪晚期岩层里,出土了几十具恐龙的化石骨架,这些恐龙几乎是清一色的板龙。许多板龙化石保存了完好无损的大腿骨,而且这些大腿骨经常是直立在岩层中的。这种不寻常的姿势暗示,这些恐龙死的时候是站立着的,而且这种站立的姿势在其死后还保持着。不知什么原因支持着它们没有倒下。也许,它们是被当时的淤泥险下并粘牢在这样的位置上了,而这些淤泥在亿万年后变成了泥岩。
  板龙的后腿比前肢长而强壮,因此科学家推测它们依靠后腿来支撑它们那可达2吨重的身体并行走,头部和前肢的重量则由重重的尾巴来平衡,而它们那由大又重的胃部则差不多位于身体重心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