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首页 > 队伍建设 > 人才队伍 > 人才队伍

科研教学勇攀高峰 勘查找矿为国奉献

——第14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简介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5-12-28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获得者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2年2月出生,甘肃省天水市人。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专业,1999年获西南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2004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学位。1981~2007年在长庆石油勘探局钻井队任技术员、勘探事业部经理、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2007年至今在青海油田分公司任总地质师、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付锁堂同志长期奋战在油气勘探一线,系统总结出古隆起、大型断裂、不整合和优质储集体等四大成藏主控因素,形成“源外构造—岩性复合成藏”等三套成藏模式,指导了昆北、英东和东坪三个大型油(气)田的探明及扎哈泉、英西两个亿吨级储量区的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储量当量4亿吨,是此前52年总和的70%,新建油气年生产能力260万吨当量;明确了鄂尔多斯湖盆中部中生界储层及岩性油藏形成机理,为华庆、西峰、姬塬等油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持;总结上古生界有利储层和天然气分布规律,组织实施苏里格天然气勘探,发现了国内最大的气田,为中国石油西部大庆的如期建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发明专利2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振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56年6月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地质系海洋地质学专业,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82~1993年在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研究院任助理地质师、地质师;1993~1995年在南海西部大气区勘探办公室任主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1995~1998年在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研究院任副院长;1998~2007年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勘探部任副经理、该分公司研究院院长;2007年至今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任总地质师、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同志长期从事南海油气勘探工作,深入研究南海西部浅水区陆相盆地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取得了石油地质理论新突破,发现石油地质储量7亿多立方米;创立了“深大凹陷大规模生烃、大型海底中央峡谷储集、纵向运移—超压充注—块体流封盖”的中央峡谷大型岩性气藏的地质理论,获得中央峡谷大气田的重大发现,获天然气储量2千多亿立方米;提出“南海莺歌海盆地油气纵向运移—幕式聚集—底辟构造成藏模式及高温高压中深层岩性气藏成藏模式”,成功推动了该地区大气田的发现,获得天然气储量5千多亿立方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9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燕长海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55年6月出生,河南省长葛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找矿专业。1982~1984年,在河南省地质局地质七队分队任技术负责、助理工程师;1984~1993年在河南省地矿厅地调二队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3~2000年在河南省地矿厅地矿处任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至今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兼河南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同志长期从事野外地质科研工作,主持完成重大矿产勘查项目13项,地质科研项目8项,提交技术报告21份。提交新发现大型以上铁、铜、铅锌、银、钼矿等重要矿产地18处,取得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华北陆块南缘(东秦岭)铅锌银成矿系统和矿床组合模型,为区域成矿学发展和大陆边缘找矿突破作出了贡献;创建了河南省寻找隐伏铝土矿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实现了铝土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建立并提出了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晚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铅锌矿成矿模式,为该地区找矿勘查作出了突出贡献。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范立民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二级),中共党员,1965年9月出生,山西省曲沃县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煤田地质学专业。1988~1999年在陕西省185煤田地质勘探队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9~2007年在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7~2010年在陕西省煤炭地质测量技术中心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0~2012年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2年至今在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同志从事野外地质工作20余年。他主持了多个地勘项目,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在陕北侏罗纪煤田勘探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并系统研究了陕西省煤矿瓦斯地质规律和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开展了矿井地质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在生态脆弱煤矿区地质环境调查与保水开采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基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的保水采煤技术体系。

  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荣获“第十一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首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王来明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二级),中共党员,1952年12月出生,山东省寿光市人。1978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矿产系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1978~1996年在山东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分队长兼技术负责、分队长兼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兼总工办主任、副队长兼副总工程师;1996~1999年任山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2000~2012年任山东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至今任山东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来明同志主持完成重大地质调查研究项目20余项。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并填绘出大面积分布的中—新太古代变质变形岩体,建立了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格架和岩浆岩演化序列,使胶东地区前寒武纪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鲁东地区榴辉岩研究中发现微粒金刚石,确定了鲁东地区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北东段延伸部分,是华南、华北板块碰撞的产物;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推进了山东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中发现蚀变岩型金矿的沂沭断裂带,沂沭断裂金矿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对整个郯芦断裂带金矿找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郝蜀民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56年12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1982年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石油地质专业。1982~1991年在地矿部第三普查大队综研队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主任;1991~1996年在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三普查大队综研队任主任、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6~1999年任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勘探处副处长、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2002年任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总工程师;2002年至今在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任副总经理、总地质师、中石化集团公司勘探首席专家。

  郝蜀民同志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致密低渗天然气“主源定型,相控储层,高压封闭,近源成藏”的“近源箱型”成藏理论,主导集成创新形成大型致密低渗岩性圈闭综合评价技术和致密低渗气藏水平井规模有效开发技术,实现了以大牛地气田为代表的致密砂岩气田有效勘探开发;近期运用所建立的技术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伊盟隆起成功发现了东胜气田;2012年主持完成国内首个全水平井1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并连续3年实现水平井规模生产10亿立方米工作目标。截至2014年底,大牛地气田累计探明储量4500多亿立方米,累计建产60多亿立方米,总收入近260亿元。

  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鸿飞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中共党 员,1963年1月出生,重庆市涪陵区人。1983年毕业于昆明地质学校地质找矿专业,2002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矿产开发专业(函授)大专学 历,2004年获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文凭,2011年获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83~1994年在原西藏地质矿产局(厅) 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事区调工作;1994~2003年在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局地勘处任区调主管、副处长、兼任地质调查院副院长;2003年至今在西藏地质调 查院任常务副院长、院长、高级工程师;兼任西藏地质学会秘书长。

刘鸿飞同志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多项重点科研和地调项目。在西藏地区部分地层划分,冈底斯成矿带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雅鲁藏布 江、班怒结合带演化等方面做过大量工作;提交驱龙矿区铜资源量1036.09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单矿过千万吨斑岩型矿床,并提交新发现矿产地8处,揭示出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巨大的找矿潜力;在班怒西段多不杂等大型矿床的发现作出了一定贡献。是西藏自治区唯一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第 一批200名学者之一。也是西藏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潘 彤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6年6月出生,青海省乐都县人。1988年毕业于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地球化学勘探专业,1995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1992年在青海有色物探队一分队任技术员、化探组长;1998~2002年在青海有色地勘局任局长助理、副总工程师、副处长;2002~2007年在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任总工程师;2007~2012年在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任党委委员、局长助理、副总工程师兼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院长;2012年至今在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任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青海省科协副主席。

  潘彤同志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野外一线,先后承担国家、部、省重大地质专项科研课题多项,与广大技术人员一起累计发现各类大中型矿产十余处,其潜在经济价值在1千亿元以上,建立了东昆仑成矿带多金属成矿系列,指导发现了肯德可克钴秘金矿、塞钦铜钴矿、海寺铁钴矿等,丰富了钴矿成矿理论研究。任地勘局总工程师以来,他围绕国家找矿战略,取得明显找矿成果,为青海优势资源转换和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获得者

沈树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二级),1961年10月生,浙江省湖州市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煤炭学校地质专业,1986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96~2000年在日本、澳大利亚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

  沈树忠同志长期从事以二叠纪为主的晚古生代地层、腕足动物和牙形类化石、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和环境变化等研究。开展了高精度综合年代地层框架、生物多样性定量分析和多种地化指标等研究,提高了乐平统综合年代地层框架精度,并论证了二叠纪末海陆生物大灭绝的同时性和瞬时性;建立的以藏南为代表的冈瓦纳北缘二叠—三叠纪之交连续的生物、地化和岩石地层序列,成为与其他地区对比的关键剖面;领衔建立了石炭—二叠纪全球腕足动物数据库,创建全球生物古地理和多样性演变模式,使其成为判断该时段地体古地理位置和古海道开闭时间及海洋底栖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为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学作出重要贡献。

  发表专著(合著)13部、出版论文218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二级),中共党员,1961年6月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1985年和1988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1998年在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做博士后、特别研究员;1998~200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任院长助理;2000~2005年在该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任副所长;2005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

  侯增谦同志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大陆碰撞成矿体系,创新提出“大陆碰撞成矿论”,初步阐明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成矿机理;创新开展Hf同位素填图,揭示青藏高原碰撞带岩石圈三维架构,在国际上率先阐明地壳组构和深部过程对成矿系统的控制机制;建立碰撞型斑岩铜矿、盐穹控制铅锌矿和碳酸岩型稀土矿成矿新模型,研发矿床勘查模型和定位预测方法;在国内率先开展古今海底热液成矿对比研究,促进了我国大洋热液硫化物的研究与勘查。

  主编国际英文专集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发表论文14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潘桂棠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中共党员,1941年7月出生,浙江省温岭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同年分配到地质部西南地质研究所矿床研究室;1979~1987年在地质矿产部高原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高原隆升研究队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7年至今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任副处长、处长、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

  潘桂棠同志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在高原地质实践中,原创性地提出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洋陆转换构造观,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主持编制完成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该系列图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的重要指南,已被广泛应用;系统总结了西南“三江”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提出“多岛弧盆成矿论”,指导了“三江”地区找矿;运用大地构造相表达方式主持编制1∶25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全面、客观、详细地揭示了青藏高原地质的总貌和各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及演化,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蒋少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64年12月出生,湖南省湘潭市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矿及地球化学专业,1987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11月获英国Bristol大学地质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1999年在英国、德国任助研和洪堡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1999~2013年在南京大学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2013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教授(博导)。

  蒋少涌同志长期以来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床学有机的结合,运用地球化学方法来研究成矿作用过程与机理,在沉积—层控矿床、岩浆—变质—热液矿床、矿床学方法研究三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系统论证华南寒武系镍钼多金属硫化物和古生代层控铜多金属矿床为海底热液沉积矿床,丰富了沉积矿床类型;对华南超大型芙蓉锡矿研究,提出华南A型花岗岩绿泥石化热液锡矿床成因新认识和变质—混合岩化热液锡矿床成因新类型;系统开展硼和硅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矿床学应用研究和金属矿床直接定年研究,开拓同位素矿床学新方向。

  发表论文22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彭建兵 长安大学教授(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53年4月出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78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专业,1999年6月获博士学位。1978~199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1997~2000在西安工程学院任系副主任、系主任、教授(博导);2000~2011年在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任院长、教授(博导);2011年至今在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任院长、教授(博导)。

  彭建兵同志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及城市地质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担任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上他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75人;在科研方面,对地裂缝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华北地区地裂缝的自然规律,创新了地裂缝成因理论,突破了国际地裂缝减灾难题;揭示黄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成灾机理,推动黄土地质灾害研究的进步;提出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发展;解决了国家减灾防灾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地质科技问题。

  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63年10月出生,四川省安岳县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1988年获华东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1983~1991年在华东地质学院任助教、讲师;1994年至今在西北大学任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导);兼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赖绍聪同志长期从事岩石学教学工作,是岩石学学科负责人,主编出版《岩浆岩岩石学》等教材,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科研上开展内蒙古中部及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碎斑熔岩研究,提出了碎斑熔岩体为次火山—浸出—溢流三相一体的成岩模式认识;开展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及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个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辉岩质下地壳类型;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火山岩系列组合,提出了勉略缝合带形成演化过程的岩石大地构造学模型,为秦岭大别第二条缝合带的存在及其东延细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70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