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旨在表彰在地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思想和科学道德好、在青年同行中树为榜样的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
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有效候选人296名,人数为历届最多,分别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地质行业公益类科研院所、地勘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四大类单位的地质科技工作者,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其中,10人获金锤奖、40人获银锤奖。

陈华勇
1976年10月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和加拿大皇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际矿床学家协会会士,国际矿床地质协会亚洲区主席,《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
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因与勘查应用研究,获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提出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成因机制新认识: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是目前全球最新提出的矿床类型,包含全球最大的金属矿床——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Cu-Au-U-REE矿。确定了南美安第斯主要IOCG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指出IOCG矿床与相关矿床的成因差异。建立了南美安第斯IOCG区域成矿模式,精确阐明了IOCG成矿与冈瓦纳超大陆裂解的时空关系。
完善了新疆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揭示了我国首例穆龙套型金矿——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过程;论证了阿尔泰造山型金矿成矿带;确立了中天山构造带中首例造山型金矿——望峰金矿。
实现了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创新:发现典型蚀变矿物的微量元素异常范围可达4千米~5 千米,可帮助发现深部隐伏高品位矿体或斑岩体;发现蚀变矿物中的微量元素可推算矿体距离,提高了隐伏矿体预测的准确性。
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澳大利亚国际矿产勘探科研应用特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先后获侯德封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矿床地质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祝德成
1979年11月生,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工程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现任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技术与质量部主任、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山东省基础地质研究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在胶东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农业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方面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先后提交10余份地质报告。
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方面,参与完成山东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摸清了山东省的矿产资源家底,总结研究了山东省14个重要矿种的成矿规律和潜力价值,圈定了1000余处找矿预测靶区。全面摸清了山东省土地质量现状,建立了地球化学参数体系和高精度数据库,圈出了土壤生态异常区,查明了浅层地下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山东省莱州—招远金矿整装勘查区成矿规律成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下一步找矿重点靶区。
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方面,进一步查明焦家金成矿带深部成矿有利位置,扩大了金矿资源量。在单县龙王庙地区探获铁矿石资源量1亿余吨,提交一大型铁矿资源基地。
地质科技创新方面,推动山东省农业地调成果广泛应用,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济南市城市地调成果应用转化,为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地下泉水保护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先后获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3部专业著作。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

郭泽清
1976年3月生,博士,现任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工程师、科室主任。自2001年以来,一直从事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工作,在青海油田油气勘探取得多项成果。
针对三湖地区生物气:证明了该区第四系存在米兰柯维奇旋回,建立第四系沉积模式及该区特有的生物气成藏模式,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勘探对策。
针对柴西油型气:明确天然气成因类型和已知气藏的气源,明确英东浅层油气成藏的机理,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提出紧邻生烃中心的盆缘断阶、古隆起和挤压断裂背斜构造带是天然气主要富集区,盆内保存条件较好的晚期构造是近期勘探的主要目标。
针对柴北缘煤型气:落实了一批圈闭,提出的平1井获得工业气流,推动了山前带古隆起天然气勘探的进程,进而发现了东坪和牛东气田。
参加青海油田第四次资源评价,独立完成柴北缘煤型气、柴西油型气、三湖生物气和一里坪新近系热成因气等四大领域盆地模拟工作,提交了四大领域天然气资源量;指出柴北缘、柴西、一里坪和三湖地区主力生气凹陷、主力烃源岩、主要生气期和天然气运聚方向,为区带评价和目标优选提供有力支撑。
带领团队评价有利勘探区带8个,提出有利目标21个,采纳9个,上钻7个,发现了柴北缘平台气藏,并推动了东坪、牛东大气田的发现。先后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完成科研项目22项,发表论文4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丁正江
1977年6月出生,博士,现任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各类勘查、科研项目14项,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2部。被评为山东省地矿局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山东省地矿局青年科技奖。
提出并论证了胶东主要存在3期斑岩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证实胶东中生代存在3期斑岩成矿作用,为该区的铜钼铅锌矿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出胶东地区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的新方案,论证指出该区主要存在6期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作用,系统研究并建立了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提出胶东地区成矿作用受断裂构造成矿系统和斑岩成矿系统两大成矿系统控制的认识,在胶东划分出7个成矿区带,并指出了各成矿带找矿目标矿种、矿床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技术方法组合等。
新发现国内首例钾长花岗岩中的羟硅铍石型铍矿床、胶东首例锑金矿点;发现新类型——含金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1处;论证了胶东首例卡林型金矿。
主持探获小型铍矿1个、特大型金矿2个、中型金矿1个、小型金矿1个;参与探获大型钼钨矿1个、特大型金矿2个、中型金矿3处;合计提交金金属资源量超过1000吨。其中,以第二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莱州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详查”和“牟平辽上金矿深部及外围详查”,组织开展成矿规律及靶区预测进行找矿,分别探获金金属资源量470吨和69吨。前者开创了国内海上金矿找矿的先河,拓展了金矿找矿空间,国内单报告资源量最大;后者为提交的胶东东部目前唯一特大型金矿详查报告,且为一新类型金矿。

文 龙
1977年9月出生,现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勘探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地质研究,先后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
研究指出了川中地区灯影组优质储层发育及分布规律。完成了高石梯—磨溪西侧灯影组地层缺失情况及岩溶地貌展布特征研究,形成了灯影组地层缺失区边缘地质特征、地震响应及储层发育情况的综合认识。研究提出建议井位磨溪22井,该井完钻灯影组获气105.6×104m3/d。目前该区带已被大量钻探证实为灯影组的高产富集区,是勘探开发建产的重点区域。
提出川中古隆起对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沉积、储层及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持川中安岳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描述和储量计算工作,明确了龙王庙组气藏的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落实了磨溪区块龙王庙气藏的含气范围,提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403.83×108m3。
建立了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海槽形态特征的控制模式。提出基底断裂的非对称性拉伸使得环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坡度陡缓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影响着礁滩发育的早晚和连续性。提出长兴中晚期台缘表现存在多个地貌高带,形态弯曲且不规则,与台缘呈斜交或平行关系,并未完全障壁化,存在礁间水道沉积。

张新涛
1978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渤中勘探室主任。成功参与指导发现了8个大中型油气田,合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5亿吨(油当量),为渤海南部油田勘探、区域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提出渤海南部海域走滑转换带与浅水三角洲耦合成藏机理,建立走滑转换带不同结构单元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了黄河口凹陷—莱西构造带亿吨级油田发现和评价。
在国内建立了油气运移断层—砂体耦合定量研究模型,提出一套适合渤海浅层新近系油气预测定量技术方法和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渤海浅层油气运移的关键问题,指导了渤海南部海域渤中34-1油田围区滚动目标的精细评价,获得探明地质储量1900万吨。
创新提出渤海南部海域隐性走滑识别标志、成因类型以及控圈—控砂—控藏机理,丰富了中国东部郯庐断裂走滑解释思路、解释模式,对渤海油田走滑模式下“二次解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效指导了莱西构造带垦利9-1、垦利9-5/6油田的发现。
提出了湖盆萎缩期敞流沉积环境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及古近系走滑—坡折控砂模式,拓宽了渤海海域浅层的勘探领域。提出古近系走滑—坡折控砂模式,有效预测了中深层沙河街储层分布,高效指导了垦利10-1亿吨级油田的评价。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局级科技进步奖6次;先后获得中国海油总公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海油总公司“金牌标兵”,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最佳地质工程师”、“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

杨宇友
1979年11月生,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和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开挖面灾变破坏问题,建立了砂土层三维多块体盾构隧道开挖面破坏模型和富水砂—黏复合地层三维“牛角状”盾构隧道开挖面破坏模型,揭示了复杂地质环境下盾构开挖面失稳过程中支护压力变化规律和破坏模式,建立了盾构推力与地面沉降相互作用模型,为实际工程中盾构推力上下限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成果成功解决了盾构掘进中推力的计算难题,为隧道穿越复杂地质环境施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针对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长距离掘进中刀盘磨损严重的难题,初步建立了改良前后渣土在压力仓内的作用机理及力学模型,研发了相关的渣土改良测试仪器和装备。
针对隧道施工中的地下水控制难题,提出了新的基于非饱和土吸力分析的土水特征曲线数学模型和相对渗透系数计算公式,通过数值求解,获得了隧道施工参数与富水地层地面沉降相互作用关系。同时,研究了基于吸力理论分析的真空管井降水模型,获得了真空度扩散半径与降水速率等关键参数,大幅提高了降水效果和施工效率,该项成果已在基坑、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应用。
此外,针对西南山区高填方建筑基础沉降控制的难题,研究了内埋抗滑桩与锚索支护结构、强夯联合土工格栅等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施工期间、工后敏感数据自动化监测等理论与关键技术,并以云南镇雄大都会项目为工程依托,进行了全面的现场实验。

李志清
1981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就职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兼任中科院大学岗位教授。长期从事非饱和特殊土力学、滑坡灾害与防治、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页岩气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二等奖、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奖。入选中科院杰出技术人才计划、北京市朝阳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出版专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7篇,获授权国家专利38项,转让专利4项。
非饱和土水力滞后规律研究与边坡防护技术应用方面,提出了孔隙结构和矿物成分是影响土体SWCC结果的最根本因素;揭示了非饱和土水力滞后规律;开发了SPA-500型非饱和土水特征与水力参数实验装备,解决了三轴应力应变与体积变化的高精度测试难题。提出了特殊土稳固剂与错台竹木梯框格梁综合防护技术,具有小截面、轻型化和施工快捷性等优势。
地质体结构效应研究方面,提出了土石混合体高填方路基施工关键技术,有效控制了填方路基工后沉降与路基边坡稳定性。并研制了RSM-1000型伺服控制大型剪切实验系统;建立了适用于水力压裂工艺的孔隙大小命名划分新标准;提出了页岩材料中孔隙分布均匀系数,可用于描述不同大小孔隙分布的连续性。

黄波林
1979年12月生,博士,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地灾防治应急专家。
长期从事三峡库区地灾调查研究工作,以滑坡涌浪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三峡库区高陡岸坡成灾机理,创新了水库地灾涌浪研究的新方法,在水库地灾变形机理、消落带改造和滑坡涌浪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系统研究了三峡水库堆积层滑坡变形响应机制和高陡岸坡成灾机理。提出了滑坡变形与水库水位升降的响应规律。分析了三峡库区高陡岸坡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了典型高陡岸坡失稳风险,为解读水库滑坡长期变形和峡谷区地灾的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率先构建了水库滑坡涌浪灾害的水波动力学模型和三维流固耦合模型,改进了一系列滑坡涌浪分析方法。系统划分了滑坡涌浪类型,开展了大量滑坡涌浪试验。针对崩塌落石和支流滑坡产生的涌浪问题,建立了N-S方程的流体——固体耦合涌浪分析方法。针对长距离、大范围的水库涌浪灾害问题,构建了基于波浪理论的滑坡涌浪数值计算方法,为水库滑坡涌浪研究和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三峡库区地灾预警与防治工程服务。先后早期预警和参与应急处置了白家包滑坡、龚家方残留危岩体、龚家方至独龙段斜坡、箭穿洞危岩体等重大地质灾害。多次参加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地震地质灾害小组工作。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项目4项,出版专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

殷 靓
1981年6月生,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工程师。任职于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要从事地质仪器研发及应用示范工作。
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岩芯波谱扫描仪平台系统及岩心成像扫描仪平台系统的研发》课题研究,现已完成两套样机,运行良好。
主持了地质调查项目《青海省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勘查技术应用示范》,在青海省卡尔却卡矿区对数千米的岩芯进行了扫描并完成了填图工作。完成了岩芯扫描仪在青海、福建、新疆跨地区的应用示范。
参与了地质调查项目《全自动数字化岩芯扫描仪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研制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数字化岩芯扫描仪,具有实时扫描、快速识别常见蚀变矿物的特性,为矿区地表及深部蚀变填图工作作出了贡献。
参加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扫描型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地质样品分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开发》项目,研发成功了大功率高频高压发生器和高精度测角仪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参与完成了地质调查项目《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的研制工作。该仪器实现了野外对蚀变矿物的快速鉴定分析,大大提高了研究速度,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珠宝检测、粮油检测等领域。该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累计完成了国内数十台进口X射线衍射仪的升级改造工作,利用计算机取代原专业计算机系统对X射线衍射仪进行控制及数据处理,使一批老旧设备重新工作。
共主持国家项目1项,主持地调专项1项,参加项目7项;获得9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公示期,发表论文4篇,其中2篇为SCI收录期刊。
银锤奖获奖者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 许 成 北京大学
2 牛小兵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杨德彬 吉林大学
4 蒋宏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 王 璐(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 翟庆国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7 吴怀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 刘武生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9 吕海涛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10 陈中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1 龙灵利(女)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12 宋 扬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13 李鸿睿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
查院
14 温开胜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
15 李武毅 武警黄金第十一支队
16 刘军省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
17 成永生 中南大学
18 雷国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 九地质大队
19 余文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贵州总队
20 欧阳平宁 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
21 谢相军 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
22 赵 爽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3 张 昊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24 蒋小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5 刘景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26 姚 鑫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7 朱鸿鹄 南京大学
28 张 文 吉林大学
29 胡 伟 成都理工大学
30 韩占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31 李德华 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32 房 浩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33 倪化勇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34 胡彩萍(女) 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35 许 冲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36 李红谊(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7 王晓梅(女)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38 刘亚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39 李丰丹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40 姚亚峰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