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廉石”品牌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3-08-28
一块普通的石头,承载着一段传奇……
相传,东汉末期,吴郡(今苏州)人陆绩在任广西郁林太守期间,将中原长江流域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引入当地,深得百姓拥戴。陆绩为官清廉,肃贪拒贿,任满归乡时,所携甚简,以至于船轻不禁风浪,于是取巨石压船……这块“压舱石”后被人称为廉石。
最早记录廉石故事的是《新唐书》:陆绩后裔陆龟蒙“在姑苏,其门有巨石,人称其廉,号‘郁林石’”。
明代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将巨石从陆氏旧宅移入苏州府衙,取名“廉石”,作为百官之诫。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又将“廉石”搬移至况钟祠,以祈学子敬石做人,考取功名后能清廉为官。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听说“廉石”的故事后,指示当地政府对“廉石”妥善保存、加以利用。198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将“廉石”迁至苏州文庙“明伦堂”前。由“廉石”而生的文化内涵在一路传承中越发显得厚重。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开展一系列以“廉石”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众多以“廉石”命名的宣传教育品牌,吸引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廉石”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苏州“廉石”品牌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王友良
实践 让“廉石”品牌升华
文化的繁荣,既渊源于悠久的历史,又根植于现实生命力。
2008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定,廉石,成为中国廉政史上首例廉政文化商标,成为了宝贵的廉洁文化符号。
商标只是一种标识,从“标识”上升到“品牌”,无疑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苏州市纪委、监察局认为,“廉石”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又有廉政情感的寄托,发挥其教化功能,激浊扬清、敦化风俗,才能真正使“廉石”标识升华为品牌,变为一种强文化磁场。
于是,苏州市纪委、监察局以“廉石”为媒,将廉政文化与传统艺术充分结合,使廉洁理念更贴近干部群众生活。
借助传统戏曲,传唱“廉石”之歌。苏州是戏剧之乡,昆剧、评弹、锡剧都曾风靡九州,蜚声海外。近年来,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创作演出多部廉政教育大戏。举办《廉石之光》大型文艺演出,将“廉石”搬上苏州舞台;创作现代滑稽戏《笑着和明天握手》,讴歌在苏州改革开放中的勤廉典型,为“廉石”注入时代内涵;创作锡剧《李荣法》,刻画为村民致富而献身的贫困村村支书形象;根据苏州历史上的清官事迹,创作系列评弹,举办“评弹大会书”节目,展示苏州历史上范仲淹、况钟、海瑞、林则徐等清官廉吏形象……
寓廉于游。以“廉石”为起点,聚合范仲淹高义园、沧浪亭五百贤祠、白居易纪念苑、况公祠、顾炎武故居等,打造“廉石”文化精品旅游专线,受到各界好评。
寄廉于艺。征集廉诗、廉文、廉画等,不定期地举办廉政文化书画笔会,将展览办到公园、市场,为群众服务;注重开发以“廉石”命名的宣传教育产品,将廉政文化建设与苏绣、碑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创新教育载体,让“廉石”以小清新的面貌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1年,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公开发行的《现代苏州》杂志创办《廉石》专刊,以清新典雅的装帧、陶冶性情的廉洁文化随笔,不仅成为受党员干部欢迎的案头读物,更走进酒楼茶肆,以贴近百姓的语言融入百姓生活。
提炼 让“廉石”精神紧扣时代
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紧紧相随。在中华民族唱响“中国梦”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炼蕴藏在“廉石”背后的精神内涵,形成既符合传统,又迎合现代理念和行为文化,是苏州提升“廉石”文化品牌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为了更深层次推进“廉石”品牌创建,苏州市纪委、监察局组织开展系列活动,着眼于“廉石”精神的理论提升。在今年有关“廉石”品牌建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普遍认为苏州人崇尚廉洁的持久性与“廉石”的诞生、流传相生相长,当代人对“廉石”品牌的精心打造与辛勤探索,使“廉石”文化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内心的价值规范。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在全国范围开展“廉石精神与时代发展”征文活动,旨在通过征文活动形成群众认同的“廉石”精神。
最终,一个共识形成了:“廉石”精神内核是“廉政”,“廉石”精神就是历代优秀从政者思想的凝聚与认同。由此,“廉俭、厚德、正义、民善”八个字被确定为“廉石”精神的灵魂。言简意赅的八个字,既与传统美德相契合,更与时代相衔接。
廉俭,是“廉石”精神的思想基石。在中国古代,廉政是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在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廉”这一修养极受褒扬。法家将“礼义廉耻”(四维)作为立国纲要,廉尤为重要。廉俭,就像一条红线,清晰地贯穿在苏州历史脉络中,苏州历代官员都把“廉俭”作为传统道德和治邑思想的内核。如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清代苏州西山巡检暴式昭为官以“廉俭”为准则,任前任后都生活清苦,但都深得百姓拥戴。
厚德,是“廉石”精神的品德基础。“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历代社会都注重德治。从《三国志•吴书》载陆绩六岁怀橘遗母,以陆绩的“孝”正面宣德扬善,到宋代苏州知州范仲淹兴办“义庄”,再到苏州大量碑碣中的载德扬芬,诗词歌赋述道德内容、褒道德模范、言道德之要,都对道德提出了明确要求。苏州城乡崇德胜迹、美德故事随处可见、可闻。
正义,是廉石精神的外化形式。从唐代苏州刺史刘禹锡写出“司空见惯浑无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表达对奢靡腐败的愤怒,到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再到清代学者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江苏巡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他们无疑都是“廉石”精神的传承者。
民善,是“廉石”精神的实践标准。“善政得民善”。“善政”是对勤廉为政的概括;“民善”,是衡量从政者是否优秀的标准。苏州历史有许多这样的官员,韦应物提出“邑有流亡愧俸钱”,刘禹锡提出“功利存乎民心”,还有当代苏州勤廉典型李荣法、常德盛、吴栋材一心为公为民,等等。正因为他们体恤民情,所以他们赢得了民心,成为民所赞誉的“廉石”精神代表。
当前,苏州市纪委、监察局着力营构的正是这样一种廉政理念的宏图:让廉俭成为着力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厚徳成为着力弘扬的一种思想品德;让正义成为要着力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让民善成为着力要实践的一种执政行为。
创新 让“廉石”精神在社会动员中“发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廉石”品牌的文化张力,去影响更多的人从善如流?苏州市纪委、监察局除专门制定廉洁文化规划,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融入“廉石”精神教育的因子,让“廉石”精神成为廉政制度的重要内核外,他们还着力于“廉石”品牌的社会动员,注重激发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热情,使廉洁文化成为一种规范、一种自律。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往往给群众留下的印象是神秘、严肃、刻板、“缺乏地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群众支持度。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在廉洁文化的“社会动员”上动起了脑筋。
当今社会,有什么平台能体现人们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社会意识?毫无疑问,是网络。必须承认,网络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这个时代人人依赖的工具。
苏州市纪委、监察局“社会动员”的着力点就是从网络开始,其中最成功的实践就是开通“廉石声音”政务微博。
“廉石声音”,成功实现了“廉石”文化与社会动员的无缝衔接。就是这个每条信息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之力”,从2013年2月1日开通以来,以正确的导向、开放的理念、科学的态度,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社会大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期盼,真正实现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
短短半年时间,“廉石声音”发布微博200余条,粉丝超过11万。小小微博,立足于微小、着眼于公开、着力于实践,初步实现了社会动员、信息公开、解疑释惑的功能。
微博有效的社会动员,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行动起来,形成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巨大力量。平台上,苏州4县(市)、6区纪委的政务微博“微联动”,相互关注、转发、评论,迅速提升“廉石声音”这一主微博的影响力;“微直播”,将纪检监察机关正在进行的工作摊开晾晒,塑造了纪检监察机关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微警示”,微博权威发布案件查办信息,有效防范民众因信息渠道缺失而引发的无端猜测;“微事件”处理,针对微博上群众的举报投诉,直查快办,在问题的处理解决中树立形象、建立信任。
看到“廉石声音”渐渐有了群众基础,5月13日,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在“廉石声音”发起了“一句话说廉政”活动,旨在唤起群众参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让群众全面了解和评价当前的廉政建设工作。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发起的信息被转发2万余次,评论1000余条,一些“大V”和“草根”大号纷纷加入活动行列。最为重要的是,一句句老百姓掏心窝子的评价和建议,让此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群众对苏州廉政建设的肯定,更为重要的是为未来苏州廉政建设的方向找到了更为清晰的定位。目前,“廉石声音”微博影响日益广泛,多次迈进政府微博风云榜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