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在人先,利在众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均伟
发布时间:2013-08-06
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不仅掌握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也实际上掌握了巨大的资源和财富的支配权。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一次新的考验。权力就是责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执政后,党员干部面对的考验与风险同执政前相比有了极大的变化。如果说在革命年代党面对的主要考验是如何面对每天每时都可能遇到的生与死的抉择的话,那么,执政以后,这样的考验尽管也有(比如重大自然灾害),但已经远远不是主要的了,更主要的、每天每时都可能遇到的,是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是如何处理公与私的选择。这样的考验表面看起来不如生死抉择那样壮烈和严峻,但从长远看,从对党的命运的影响看,其后果是一样的。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会丢掉个人的政治生命、会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私欲膨胀、损公肥私,同样会丢掉个人的政治生命、会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
“共产党就是要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如果不能使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我们就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职责。”
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接受组织任命,成为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共产党就是要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如果不能使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我们就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立下了这样的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2年起,他当了51年刘庄党支部书记,把贫穷落后的豫北小村建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农村的一面旗帜。开始,他带领刘庄人持续干了整整20年,把村里原来700多块低产盐碱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田,粮棉单产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率先看到单靠粮棉解决不了群众富裕的难题,果断办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村办企业,完成了村里最早的资金积累。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史来贺抓住机遇,引进了高科技生物工程项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这个企业已经进入全国医药行业百强。刘庄也成为河南农村屈指可数的富裕村。
村里富了,老百姓日子过好了,享受成果的时候,史来贺却退到了后排,他坚持参加劳动,干得不比壮劳力差,却一直拿全村的平均工分。外出开会、抓村里的工作要耽误一些劳动时间,按照上级规定,他可以得到一部分补贴工分,但他一个补贴分也不要。1965年,他被任命为新乡县委副书记,有了干部身份,可以拿工资了,但他看到村里群众的收入比他的工资低,就把县里发的工资交给村里支配,自己和村民一样拿工分。随着刘庄经济的发展,分配水平不断提高,分红逐渐超过了城里的工资,史来贺又放弃了村里的分配,回头拿起了工资。村里打算给每户村民盖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第一批新房建成的时候,全村群众都同意史来贺家先搬,史来贺明确表态:“搬新房先群众,后干部。群众中谁住房困难谁先搬。”每年都有一批房子盖好,一户又一户群众搬进去了,史来贺家还是住在旧房子里,一直到6年以后,全村大部分群众都搬进了新房,史来贺才和最后5户人家一起搬进了最后一批新房。
这就是共产党人史来贺对信仰的诠释:凡事想着群众,担责任走在人先,享利益退到人后。这个朴素的认识,换来了群众对党支部的高度信赖和支持,刘庄党支部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与史来贺这个书记的带头作用密不可分。
在党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正因为绝大多数共产党员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党才能够取得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
“我们当干部,为的是人民,图的是革命,党需要上就上,党需要下就下。有职务,不当官做老爷;没有职务,不卸革命重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革命战士方和明回到家乡湖北红安务农,这一干就是36年,一直到1986年去世。方和明1929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在红军里因作战勇敢,对党忠诚,从战士一直升到团长。全国胜利后,组织上考虑他在战场上七次负伤,身体不适应部队工作,安排他在延安休养。没想到,他却主动要求回乡务农,他对组织说:“革命需要打仗,我扛起枪杆当战士;革命需要建设,我拿起锄头当农民。”就这样,1949年12月,方和明一身粗布衣,一个行李卷,加上500斤大米的复员费,回到了家乡——湖北省红安县柳林乡。
对他的回乡,有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老方放着官不做,回来盘泥巴!”方和明说:“把当‘官’说成是‘高处’,把当老百姓说成是‘低处’,这是‘官贵民贱’封建腐朽思想的反映。对我们共产党来说,‘官’和民,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绝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当干部,为的是人民,图的是革命,党需要上就上,党需要下就下。有职务,不当官做老爷;没有职务,不卸革命重担。”
方和明一家七口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全家生活重担都落在他一人肩上,但他从不找政府救济。1951年初,全国开展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群众运动。生活困难的方和明,特意去给别人打了三天短工,挣了两角四分钱,送到乡政府,说:“这点钱实在拿不出手,只是表示下我这个红军战士的一点心意。”微薄的两角四分钱,却又是那样的厚重,那是一个老战士对党的赤诚之心。
在村里,他无论在什么样的劳动中,都是争难挑重。抗洪抢险的日子他几天几夜不下阵;水库工地上,他百把斤重的担子不歇肩;一个年过五旬、7处负伤的伤残军人,每年的劳动日还能做到250多个,和青壮年小伙子几乎齐平。村民都说:为了集体,为了群众,方团长真是割得下肉,掏得出心,舍得下命。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干?他说,当年和他一起报名参加红军的有72个人,那71个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每当想起他们的时候,想起他们未竟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就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力量。他还说:“共产主义不会自己来到我们面前,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通过艰苦的斗争才能实现。我是长工出身,我是共产党员,不劳动就是忘记了大目标,不劳动就会忘本。”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践行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实践在党旗下的誓言,首先要认识到这个责任,履行好这个责任。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能前仆后继、舍生取义,就能抵制诱惑,拒腐防变。如果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临生死考验,则可能贪生怕死,当叛徒;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则可能滥用权力,腐败变质。那些经受不住执政考验、堕落为党和人民罪人的腐败分子的人生轨迹和演变过程一次次证实了这一点。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火花彻底熄灭,精神支柱彻底崩溃,错误消极的东西乘虚而入,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
失去信仰的人生,会迷失生活方向;失去信仰的政党,不会持久地赢得民心。目前,党内在信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利化、淡漠化和多样化。所谓实利化,就是把信仰同物质享受,同金钱、权力、名位连接起来,有这些我就信,没有这些就不信。所谓淡漠化,就是认为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很远很远的事情,考虑那么远干什么呢,对信仰敬而远之、疑而远之甚至恨而远之。所谓多样化,就是在共产主义信仰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信仰体系,在日益开放的今天,这无可厚非,但也给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宣传群众、增加共产党人信仰的凝聚力、吸引力的问题。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能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物欲横流、面对灯红酒绿、面对内外考验,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守护住心灵最深处的那一片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把共产党人的责任概括为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践行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实践在党旗下的誓言,首先要认识到这个责任,履行好这个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应当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比贡献大小不比职位高低,比群众口碑不比名利得失,比心灵安逸不比物质享受,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