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有一本《杨善洲的故事》,闲暇之余,常常拿出来翻一翻:“说话算数”、“手拌粪土做‘包衣’”、“大街上捡果核”……这些在今天看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小故事,却真真切切发生在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细细琢磨这些故事,联想到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禁心头一动,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不正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榜样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章对群众路线的概括。为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革除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对照先进典型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向杨善洲学习,以杨善洲为“镜”,看一看杨善洲是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老百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共谋发展的。
杨善洲的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要摒弃身上的“官气”,方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杨善洲衣着朴素,身为地委书记,却经常被误认为农民,他曾帮过赶马车的人钉马掌,帮过马帮卸货。当被帮助过的人得知真相后,纷纷称赞杨善洲没有“官架子”,是群众值得信赖的好书记。
杨善洲的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既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更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杨善洲曾吃住在农户老安家,领导当地的土改工作。因去县里参加培训,老安在杨善洲的书包里放上了两块红薯,又偷偷地放上了两毛钱。不曾想,这两毛钱像块大石头一样压在杨善洲的心上。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杨善洲主动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件事并写了检查,紧接着走了百里山路把两毛钱还给了老安……
杨善洲的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杨善洲看到里噶村饮水困难,心情十分沉重,不但在村里住了下来,还带领村干部走了10多公里山路找到了一处泉水。不久,又带领村民架起了自来水管道,把清甜的泉水引进了里噶村。饮水思源,村民至今忘不了那位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老书记。
杨善洲的故事,不胜枚举、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杨善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道理,党员干部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里,老百姓才会把党员干部放在心里。在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杨善洲作为标杆,清扫一下头脑中的“灰尘”,用力搓搓身上的“污垢”,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去,身体力行党的群众路线,用一己之力助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获得长效,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