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藏北阿里高原多龙整装勘查区的地质“先遣连”
——记西藏多龙铜金矿临时党支部
来源:中国地调局地科院资源所
作者:唐菊兴
发布时间:2014-07-09
1951年的夏天,伟大的解放军先遣连从新疆叶城翻越喀喇昆仑山山脉将鲜艳的标志着“解放”的五星红旗插上了藏北阿里高原,插在多龙矿集区的东侧改则县先遣乡。
2013年的五月初,藏北高原还是天寒地冻,寒风呼啸,可以把帐篷吹翻的大风天天要刮3个小时以上,由资源所职工及学生组成的地质找矿突破“先遣连”在风沙烈日中将鲜艳的标志着“找矿突破”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多龙铜金矿临时党支部”旗帜插上了藏北阿里平均海拔超过5100米的多龙整装勘查区。
这里是严寒缺氧的雪域高原,这里是荒芜人烟的藏北无人区过渡带,这群在烈日炎炎下填图的爬山匠,在寒风暴雪中地质编录的年轻地质人,在那简陋而单薄的帐篷里,还有一个温暖的家___资源所多龙铜金矿临时党支部。
在党支部成立之初,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唐菊兴研究员的带领下,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创立了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的支部文化,要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地质科研和地质找矿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所有成员均坚定的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多龙矿集区找矿突破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繁重的工作,枯燥的生活,一呆就是5个月以上天天如一的简陋的驻地,再美的蓝天白云也将逐渐失去生活的激情,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从中央企业-研究所-大学“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框架搭建开始,党支部成员便以奋勇进取的态度参与到工作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从不懈怠。
白天在陡峭的山间穿越,夜晚在每日党支部例会中审查回顾着自己一天的工作,然后计划明日的工作,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20-30天才能坐着拥挤的皮卡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3个多小时后到难得一见的县城中洗个澡。一次次,一个个单薄的身影攀越在雪山之巅,寻觅着未曾发现的重要找矿标志;一次次,一双双神采熠熠的眼眸凝视着手中冰冷的岩心,寻觅着深埋地底的重要地质现象。如刀割的寒风挡不住那探索真理的双腿,如刺骨的寒冰挡不住那誓要实现突破的心。
感动,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的脚印中蔓延…….
他,唐菊兴研究员,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项目负责人,一个从北京科研大院走出来的地质工作者,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找矿事业的爬山匠。这一次,已数不清是他第几次来到这再熟悉不过的青藏高原,没有时间去适应高原气候,也没有时间去欣赏高原风光,从踏上去矿区的征程开始,他的心中便仅能容纳下矿区科研与找矿突破工作:找矿条件、找矿标志、最优勘查技术方法、勘查模型等等。一次次亲自穿梭在矿区纵横交错的冷峰之间,一次次蹲在冰雹笼罩中的新出岩心面前。不知何时,络腮胡已遍布脸颊,不知何时,白发已经丛生。抖一抖身上的积雪,昂首向前,留下一路可歌可泣的见证:雄心仍不老,为矿白头!
还有他、她……多龙铜金矿临时党支部成员一个个鲜明的面孔深深的印在了多龙矿集区找矿突破行动的各项工作中。
在党支部模范先锋的带领作用下,项目组科研团队及多龙整装勘查区找矿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方面,项目组科研团队首次识别出了西藏首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对于青藏高原找矿工作来说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找矿方向。找矿成果方面,整装勘查区在继多不杂、波龙大型斑岩铜矿床后,协助和指导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公司、西藏地质五队发现了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仅2013年,在整装勘查区内便已探获高品位铜资源量超过700万吨,金资源量超过70吨。实现了多龙整装勘查区重大找矿突破。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色里,2014年的春天悄然而至。当人们在暖意的阳光下漫步嬉戏的时候,有那么一群年轻的地质人,已悄悄背负起远行的行囊,再一次奔向那依旧积雪高磊的藏北高原,他们没有春天,没有夏天,没有秋天,生活中仅剩下冬天,他们是矗立在雪域之巅的多龙铜金矿临时党支部,他们是进军藏北阿里高原多龙整装勘查区的地质“先遣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