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青藏高原、澎湃的西南三江、险峻的巴蜀大地,锻造了成都地调人“不畏艰险、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在抗击汶川大地震、开展西南抗旱找水、抵御绵竹群发性泥石流中,“青藏精神”曾引领成都地调人勇当先锋、奋力拼搏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发挥公益性地质队伍巨大作用。4月20日,芦山地震袭扰四川,“青藏精神”指引成都地调中心这支经历过5.12汶川地震磨砺的西南地质劲旅再一次经受住了殊死考验。考验和磨砺中,“青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继续丰富和扩大,集不畏艰险、苦干实干、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热爱百姓于一身,成为成都地调人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千里的蜀地、千里的锦绣再一次牵动着国人的心。成都地调中心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组,奔赴救灾一线,局系统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工作随即展开……
前线:不畏艰险、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投入次生地质灾害寻排查
4.20芦山地震爆发后,成都地调中心第一时间派遣在5.12汶川大地震、8.13绵竹群发性泥石流中屡立战功的9名党员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分成两组分赴生命孤岛-宝兴和重灾区天全。
队伍20日下去出发,冒着余震塌方落石的危险,尤其是宝兴工作组,克服交通阻塞、塌方等困难由车行到脚量,深夜抵达宝兴县,成为最早抵达地震灾区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寻排查工作的地质队伍之一。
他们连续多天没法洗澡、多人挤一个帐篷,每天工作16小时, 19天共排查地质灾害200多处,帮助受灾害威胁群众13000多人,与百姓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得到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方国土资源局普遍赞誉,展现了成都地调中心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在危急关头高水平、高能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并且能够在大灾面前心头装着百姓,肩上扛起责任,发挥地调局的技术优势,弘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精神。
后方:反应灵敏、团结协作,为灾区、为局属单位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20日,房屋刚刚停止震颤,中心领导、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资料室、办公室的相关同志在地震停止那一刹那第一反应不是考虑家里怎么样了,而是抓紧时间赶往单位随时待命,业务人员纷纷请缨,要求参加抗震救灾,抗震救灾部署协调迅即开展,使得救灾更科学、高效、有序。
提供科学监测数据,保障次生地质灾害排查。次生地质灾害排查进入第二天,中心派出工作组赴地震灾区开展芦山地震灾区地壳运动稳定性GPS监测,快速获取和研究震后地壳形变GPS监测数据,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及时提供科学监测数据。
心系灾区、情牵灾民,发起抗震救灾募捐活动。收到善款人民币5万多元,博大的爱心热潮将成都地调中心干部职工的力量汇聚一处,流向灾区,这是成都地调中心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救灾一线队伍,全力保障抗震救灾。次生地质灾害排查第三天,丁俊主任带队看望慰问一线职工,为工作组紧急提供了食物、水、照明灯等急需品,并以会议形式向中心全体职工通报了灾区百姓和救灾一线人员灾害排查、生活等情况。抗震救灾期间,中心团委组织看望了救灾一线人员的家属,极大地鼓舞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士气。
成立局系统一线抗震救灾应急后勤保障工作组,积极发挥大本营作用。 在地调局的领导下,地震期间接待局属单位南京、武汉、西安地调中心,力学所、水环中心、岩溶所等多家单位,10余个工作组100多人次,安排专人负责地调局属单位来川的联络、食宿安排、后勤物资保障、车辆保障和地质资料保障,竭力让兄弟单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兄弟单位纷纷通过感谢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向中心表示感谢。
后方工作井井有条,体现了成都地调中心灾难面前自韧自强、恪尽职守、团结协作、怀揣感恩的高尚品格,展示了中心良好精神风貌。
队伍:甘于奉献、热爱百姓,完成青年一代的成长蜕变
芦山地震爆发后,成都地调中心先后派出11人参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其中年龄最大的不过30几岁。队伍虽年轻,但干起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成熟和稳重。
他们成立野外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中心授予“党员突击队”称号。他们克服重灾区高差大、人员分散、植被茂密地质灾害隐患点隐蔽、连续阴雨天气等困难,连续奋战,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认可。他们意识到灾区物资短缺,工作中宁可忍住饥渴也绝不占用百姓的一厘一毫,让百姓为之动容。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协助县、乡等政府开展了多起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和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活动,让政府和百姓无限感激。尤其是队伍中的葛华同志强忍失去奶奶的悲痛,坚持在震区参加次生地质灾害排查的动人事迹,由国土资源报首发,新华网转载,在业内树立了典型,成为中心年轻人的标杆。
当然还有不为外人所知悉的感人瞬间。在对学校进行危险性评估时,宝兴工作组组长倪化勇看到两个残疾老师、八个穷苦孩子在一间破败的房屋内吃着冷馒头,他意识到几张破旧桌凳、几根粉笔头组成也可以被称作“学校”,他被深深震动了。倪化勇立即将身上的1000元捐献给学校,为穷困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次次灾难的锤炼, 让这支队伍更加贴近百姓,成为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逐渐走向成熟,蜕变成百姓信得过的队伍,为中心增加了正能量,助推了中心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
从汶川到芦山,数次救灾的过程就是成都地调中心坚定地质事业信念、提振精神力量的过程,灾情就是集结号,将成都地调中心干部职工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凝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成都中心之所以能在数次大灾面前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团结协作,靠的就是中心上下“不畏艰险、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在发展中,青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大,与“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相互交融,形成中心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包含爱所如家,不畏艰苦,团结协作,甘于奉献,苦干实干,敢于创新,勇攀高峰,成为成都地调人精神内核,也是指引成都地调人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