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队伍建设 > 党群工作 > 工作动态

成都地调中心潘桂棠入党故事在成都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展示活动上掀起学习热潮

来源: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9-07-01

6月26日,成都市市直机关工委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温入党志愿书——讲述我的入党故事集中展示活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潘桂棠同志的入党故事在会上掀起学习热潮。

潘桂棠同志今年已经78岁,退休前曾任成都地调中心主任,是我国考察过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数地质学家之一,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并于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潘桂棠同志自认为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工作。

潘桂棠同志的学生向大会讲述了潘桂棠五十余年的地质生涯中,4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无人区从事地学研究,5次带领80余位国际地质学家考察青藏高原,并多次历险的故事。当讲述到潘桂棠同志在一次野外工作中遇险交代后事时,要求将骨灰一半送回家乡浙江温岭、洒向大海,另一半送回青藏高原、常伴高山,人们不禁动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位青藏高原地质学家骨子里热爱自己的地质事业。

潘桂棠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胸怀祖国、初心如磐,始终牢记科技强国的使命,致力于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原创性地提出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洋陆转换构造观,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主持编制完成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件;系统总结了西南“三江”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主持编制了1:25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美国地质学家评为“近十年来为促进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和深入理解喜马拉雅-西藏-帕米尔造山系做出的最为重大的贡献”。该成果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重大找矿突破”专项的重要核心成果,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潘桂棠同志追求科学的执著精神、勇于创新的学术勇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人们钦佩不已。潘桂棠同志为人低调、淡泊名利,虽已年近耄耋,仍活跃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第一线,赢得了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科技界的赞誉。目前潘桂棠同志已作为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参加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