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队伍建设 > 党群工作 > 工作动态

党旗在雪域高原上飘扬

——物化探所青海哈拉湖野外工作区临时党支部先进事迹

来源:地调局物化探所 作者:王中义 发布时间:2016-10-13

2016年新年伊始,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党委办公室,结合地调科研工作任务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选取位于艰险地区、工作周期长的重点项目组建临时党支部,将“堡垒”驻在野外一线。该所油气与深部物探室积极行动,在地调二级项目“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方法集成”和863课题“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野外工作区青海哈拉湖建立野外临时党支部。

这支野外工作的“护航队”由9人组成:野外项目组技术负责人裴发根和何梅兴,分别担任野外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纪检委员;裴发根、何梅兴、仇根根和彭炎四人为支部委员;还有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杜炳锐。他们带领全体人员克服严寒气候、高原缺氧、地质灾害侵扰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学习型团队。临时党支部将“两学一做”学习材料和业务资料带到野外一线,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明确职责使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野外工作任务。同时,他们结合项目技术难题和当前地质工作对物探方法技术的新需求,经常性地开展物探新方法技术和基础地质理论的学习研讨,工学结合,工学相长,以学促干,做到“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有机结合,让团队成员了解掌握物探技术发展趋势,明确努力前进方向,尽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积极为提高项目创新能力和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贡献力量。

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产出高水平高质量成果。业精于勤,事精于细。裴发根认为,野外工作获取的数据质量好坏,决定整个项目最终成果质量。临时党支部将开展工作的核心目标锁定在高质量完成野外各项工作任务,为项目出创新性高水平成果奠定基础。为此,他们制定了6项举措:一是根据项目设计,制定野外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和分工,党员自觉做到“三带头”,即关键岗位带头干、困难工作带头干、攻坚克难带头干;二是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工作,根据工作特点和环境变化情况,将工作调整为上午主要开展测量,下午集中时间进行数据采集;三是实行采集数据当日处理制度,不管多晚回到驻地帐篷,都要及时处理采集的数据,确认数据质量是否合格;四是机动灵活开展工作,利用阴天采集数据效果较好的特点,采取人员轮流休息、仪器设备不停工的办法,在阴天加班加点赶采集数据;五是提前到场源发射点挖坑燃煤,为地表“解冻”,确保采集到精准的数据;六是对地质条件差、采集数据不理想区域的“硬骨头”,采取更换仪器、多次采集、延长采集时间、增加采集点等办法,确保每个数据质量的最大精准值。据统计,项目计划安排了400个测点,成员们实际完成510个测点,超额27%。

遵章守纪,打造廉洁自律团队。“纪委委员”这个头衔,对一直干业务的何梅兴来说是顶“新帽”。经深思熟虑并与裴发根等商议,他们制定了“廉洁自律五要求”:一是出队前能购置携带的物品,要求尽量在廊坊购置,确保质优价廉;二是租车费、加油费、材料购置费,能刷公务卡的一律刷卡,雇工费除特殊情况外一律打入雇佣人员银行卡;三是较大额度的支出,必经大家集体研究,并公开账目,接受大家监督;四是买菜购物需两人以上集体办理,价格和数量公开;五是对项目器材和车辆设备,精心保养,减少损耗,节约成本,勤俭节约。这5条看似平淡无奇,但紧扣实际,务实管用,可谓“大道至简”。

乐善好施,树立地质人良好的社会形象。野外工区边缘,生活着藏、蒙等牧民。工作期间,临时党支部成员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力所能及地帮牧民排忧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7月10日,一位藏族牧民风尘仆仆前来求助。该牧民夏季来此无人区放牧,过河时自家的一辆皮卡车陷入河中央淤泥中。当时天色已晚,随时可能继续下大雨,造成河水上涨,牧民家属和财产危在旦夕。何梅兴经与大家商议,立即停下工作,组织救援。大家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经过挖淤泥、垫木板、卸货物,前拉后推将车折腾上岸,并帮牧民把帐篷支好,最后才带着一身泥水疲惫地离开。

在为期近4个月的野外工作期间,在这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身上还发生了许多互助和他助事件。他们抵御洪水、泥石流、垮塌等地质灾害的侵扰,保护当地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感人事迹,大家都觉得都是稀松平常之事,不值得一提。这就是地质人如大山般质朴的品性,永远做的多、说的少,“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价值观的要求,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血液,形成自觉。

青海哈拉湖野外工作区临时党支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所在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按局要求全面推进临时党支部建设,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近年来,该所党委在临时党支部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党建跟着业务走”和“组织跟着党员走”的动态机制,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高度融合,先后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和2011年山东抗旱找水工作中组建了临时党支部,有力支撑了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