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讲短话、行短文、开短会,是多年来各级为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端正会风、文风反复强调、常抓不懈的要求。但现实中仍不乏一些领导干部乐此不疲地逢会必讲、讲则必长,既抬高了“行政成本”,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领导讲话长现象之所以难以根治,主要原因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领导同志认为,讲长话是对工作重视和认真的表现,也是有水平的标志,生怕讲短话让别人看不起,说自己水平低,或误以为自己对该项工作不重视,于是就有意要把话讲长。负责起草撰稿的“笔杆子”们也心领神会,想方设法把领导讲话材料写长,经常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煞费苦心尽量把领导讲话写得“有文化”、“上层次”些。领导则往往欣然接受、一拍即合,照单全收、照本宣科,偶尔再有点激情发挥,讲话难能不长。
众所周知,讲短话能提高效率,就能用省下的时间去想问题、干实事。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是谋财害命。”学会讲短话,既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也节省了他人的时间,对自己有好处,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其实,讲短话并不容易,把短话讲好更能体现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因为,要想把一件事情或一个想法用最简练、最精准、最具感染力的语言说明白,讲话者没有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和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很难实现的。要做到“长话短说”,就必须对所谈话题有所研究,胸有成竹,才能删繁就简,言近旨远。而这些素质绝非一日之功,等闲能为。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就指出,是有些领导干部“学习、经验都不够,功底、能力达不到”,故而难以讲出新话、管用的话,只能翻来覆去,或故作高深,或套话连篇。所以,讲短话是领导干部的一种能力。
一代伟人邓小平就是倡导“开短会”、“讲短话”的典范。他向来反对会多、会长,更反对讲长话,讲空话。他说:“开会要开短会,讲短话,话不离题,没有话就把嘴巴闭上。开会、讲话就要解决问题。”邓小平讲话一般不用事先准备稿子,只有在一些重要场合、一些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阐述时才由别人帮助起草稿子。即使这样,他也总是要求起草人要从政治角度看问题,要能抓住要害,文字不能太多,而且都是自己先写出简明的提纲。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他自己写的提纲只有四页纸,但要讲的问题、要突出的观点都有了。他负责起草的周总理四届人大报告,全文不超过五千字,但非常到位管用。《邓小平文选》中最短的一篇文章不足百字。邓小平简约、务实的话风、文风很值得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体会、品味和学习。
话风、文风、会风绝不是小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党风和领导作风。领导干部讲短话是大势所趋、民意所向,也是一种大智慧,一种高水平,一种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怀。领导能够讲短话,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储备和更新,不断扎实丰厚理论功底,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走下去、沉得住,做到亲知、深知,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信口拈来、言之有物。要亲自参与讲话材料的起草,重要文稿要全程参与,出思想、谈看法、拿主意、把方向,直至最终定稿,而不能交给起草者了事,到时照本宣科,写什么念什么,写多长讲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