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西部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质人加入了建设西部的行列。平凡的地质岗位,带来的是不平凡的地质业绩。充满理想与奉献,满载激情与热血——
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李凯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奇特各异的地貌,还有更多的山川等待地质人去涉足、去发现。
阿克苏位于新疆西端,八月的阿克苏,艳阳似火,室外气温40℃,我们乘坐着一辆金杯面包车,满载行囊、口粮、设备和汽油,在柯坪塔格的无人区艰难前行。本次搬迁的目的地是柯坪断隆的北侧,工作区从东向西是由戈壁过度到沙漠的无人地带。
我们一早从巴楚县三岔口镇一路向西,经柯坪县进入柯坪塔格北侧,由于地图老旧且路况极差,再加上气温较高等不利因素,一路上我们遭遇了爆胎、水箱开锅、车轮陷沙、绕道等,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在夜幕降临前赶到工作区的最西线,这时已经是北京时间21点。选好位置搭好帐篷,我们一人一碗稀饭泡馕,由于一天奔波劳顿,大家吃完饭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阿克苏的天气变化无常,白天40℃的气温,到了夜间就只有10℃左右,我们的双人帐篷和睡袋根本不足以抵抗夜间的寒风。似睡似醒中,帐篷的颜色渐渐清晰,天亮了,工作时间到了。
吃过早饭,我们两人一组,背上四升水两个馕,扛上磁力仪,拿上GPS,踏上了我们今天的测线——从北向南往返7公里。经过之前在山南戈壁滩上每日10多公里的工作量,心想这才7公里,肯定能早早地就回营地休息。
然而,我们想得太单纯了,山的北边不再是南边一望无际的戈壁,取而代之的是沙漠和沟壑交错、地势渐高的坡路,本来四组并行向南进发,没走一会儿就各自消失在一道道河床与沟壑之间。
我所在的线是今天最西边的一条线,起初是2公里的沙漠,后面就是沟壑和山间峡谷。由于太阳紫外线太强,我们都是长裤长袖加遮阳帽,在沙漠上负重行走。如此高的温度,再加上一路上坡,大家体内水分流失严重,两大瓶水,还没到山下就喝掉一半。
走到山下时已经是中午,我们找到一个遮阳的角落,拿出口粮,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午餐,喝口水,无暇休息,继续赶路。前面的路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扎进山里九曲十八弯,究竟能走多远,没人知道,如果遇到悬崖或者陡坎就只能转入另一条线折返。
进入山谷,偶尔有山泉流出,清澈的山泉水清凉至极,这是大山给地质工作者的礼物。山谷的路坎坷曲折,快到最后几个测点时,我们被前面的一池水挡住了去路,目测浅处水深有一米五,最深处看不见底,估计有两米。水池的前方还有峭壁。我们决定就此停止,换线返回。此时是下午二时许。
在山里换线,即使只有50米,我们也换得十分艰难,爬了近一个小时山终于走到线上。这时天开始阴沉下来,大山里气候无常,夏天的山里最怕下雨,为了避开山雨,我们加快步伐,往山外赶。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们走的大沟拐两道弯就可以看见山口,我们边走边测,下午4点半,终于赶在山雨来之前走出了大山,进入河床。
没过多久,伴随着大风,开始下雨了,雨很急,在山外隐约能听见山里石头碰撞的声音,是山洪。我们冒着大雨,尽量远离山口、远离河床。雨水推搡着峡谷里的石头往低处滚,威力巨大,一会儿工夫,就冲出了大山,进入了河床。红色的泥沙裹挟着碎石在河床上肆无忌惮地奔涌,势不可挡。
一个半小时后,风停了,雨住了,山洪也静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怕,如果我们晚一个小时出山,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的几天天气晴朗,工作顺利,经过一周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这片工区的工作。
阿克苏的工作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在那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却历历在目,这是我第一次去西部,也是我地质人生迈出的第一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奇特各异的地貌,还有更多的山川戈壁、草原荒漠等待着我,等待着我们地质人去涉足、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