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西部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质人加入了建设西部的行列。平凡的地质岗位,带来的是不平凡的地质业绩。充满理想与奉献,满载激情与热血——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断地努力寻找矿,也诠释着“三光荣”精神。
谭克彬是一名“80后”,新疆第六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2013年6月中旬,他带着自己的团队赴和田市西昆仑山开展地质工作至今。
新疆六队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西昆仑山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和田市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沙尘暴及扬沙天气。在这种地方工作,可以见识到很多美景,但更多的是常人难以想象到的艰险、困苦。
谭克彬说,2013年的7月底至8月底,项目组根据划分的找矿靶区在西昆仑山前地区开展查证,天天早出晚归,几乎跑遍了山前这些大沟。由于8月是昆仑山区的洪水期,但洪水往往早晚稍小,中午较大;同时山前地形切割十分大,地势陡峭、险峻,车辆、骆驼往往都不能通行,只有靠步行,常常手脚并用;此外南疆治安不稳定,不敢在山区露宿,只能在县城住宿。为了给在野外留更充足的时间,他们常常不得不五六点起床,白天山里跑,晚上大家一起整理资料、编写立项材料。
至今有一件事情让他难以忘怀。那年8月中旬,根据计划要到民丰县叶亦克乡后山检查一个铜金找矿靶区,靶区位于海拔4000米的山区。谭克彬一行六人早上7点从于田县城出发,中午11点到达一个海拔2200米高地,车辆沿山路缓慢前行。就在这个时候,险情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前车由于道路积有大量的流沙,发生了侧滑!幸运的是车辆驾驶员有着丰富的高山开车经验,将车慢慢地稳定了下来。大家下车察看情况,不由吓出一身冷汗:车身已歪,后车轮已经滑出路基,且车辆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山下是近200米深的谷地。稍作冷静后,大家认真察看地形,决定拓宽路面,将车倒出。经过近4小时的奋战,修了一条100余米的山路,车终于缓慢地退到安全地带,大家才长松一口气,扑倒在地上休息。
回到驻地以后,经过充分研究,大家决定第二天让车辆在2200米高地等待,步行进山检查。第二天10点到达2200米高地,大家匆匆吃些干粮,立马背上装备前行。因为约定下午7:30返回,这么短的时间,攀爬直线距离7千米,往返直线14千米的山麓,还有接近1800米的垂直高差,心里想想都倒吸了口凉气。
一段土路走完后,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但海拔陡然升起,地上根本就没有路了,大家不得不攀爬着悬崖边上凸起的石头艰难前进。翻过一道山脊后,天气也来凑热闹,简直就是一日过四季!一股寒气袭来,不一会便下起了小雨,随着海拔的升高,又变成了冰雹,大家身心俱疲……
就在这时,有人兴奋地大喊:“孔雀石,有孔雀石……”大家像打了兴奋剂,一起围了过来,进行验证讨论。因为孔雀石总是和铜矿在一块出现,所以,后面经过连续三天的艰辛工作,最终发现了叶亦克铜金矿化线索。
经过对资料进一步综合研究,谭克彬带领团队重新筛选靶区,吹响了向西昆仑腹地进军的号角,当年9月初便发现了钾锂硼矿。
2014年,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钾锂硼矿、铁锰矿、铜金矿等找矿线索,拓宽了西昆仑项目部地质找矿思路。
巍巍昆仑山,豪迈地质人。谭克彬和团队一年一小步、两年一大步地成长着,进步着……他们在实现梦想、为青春点赞的路上,一直不断地努力着寻找一个个喜人的找矿线索,也诠释着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