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之花悄然绽放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农业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张秀芝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岩 高福娟
发布时间:2015-06-24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句名言,正是最美地质队员、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农业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张秀芝的真实写照。
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张秀芝被分配到河北承德第四地质大队工作。工作第二年,她就独立承担了一个大型项目,为了获得野外一手资料,她和男同志一起出野外取样,住在老乡的民房里,一天要走几十里崎岖山路,整天在人烟稀少的沟沟坎坎里奔波,咬牙挑战着女同志体力和意志的极限。她不畏艰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连许多男同志也由衷地佩服和感叹。
地质队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很难顾及到家庭和亲人,张秀芝也经受过这种痛苦。1993年4月,张秀芝正忙着整理一份报告,父母从数百里远的乡下赶来承德看她,也想顺便看看承德的名胜避暑山庄。张秀芝当时工作实在是走不开,只好抽空把父母送到避暑山庄门口,就又回到办公室赶写材料了。她想,以后还有机会,或是过两天周末再来陪伴二老。没想到这时老家的二叔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母匆匆返回。回去不久,母亲也发现肝硬化,再也没有来过承德,直至一年后去世。一想到这事,她就后悔,那天没能陪多病的母亲好好逛一逛。
2004年,河北省准备开展农业地质调查项目,需要地球化学专业人员。这一消息,重新激起了张秀芝继续深造的念头。她利用业余时间准备考试,甚至去卫生间,都把外语词典悄悄夹在腋下。终于,她顺利通过了考试和面试,在工作14年后重回母校深造。
已经37岁的张秀芝,如中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认真做笔记。业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专业资料,听国内外专家的技术报告及学术讨论会。三年后,张秀芝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论文获得了优秀,博士光环的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艰辛,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2006年,张秀芝由承德第四地质大队调到在石家庄的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工作,参加大型省部合作项目“河北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并迅速成为该项目的首席技术专家。
这年年底,由于爱人经常出差,孩子长期无人照顾,她把女儿从承德接到了石家庄,当时还没有房子,她带着女儿住在办公室里。直到2008年11月30日,她才带着孩子离开办公室搬进了新家。办公室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她几乎每天吃完晚饭都到办公室里接着写报告。好几次等她下楼回家时单位大门都锁上了,不得不把门卫师傅叫来开门。后来她跟师傅约定,见她关了办公室灯、出门之后再锁大门。就这样,她办公室的灯亮与否成了师傅锁门的信号。在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报告评审的14个月时间里,她没有在家休过一个周末,没有在家待过一个晚上,孩子都习惯了妈妈不在家的生活,饭后她略晚一点走,女儿便会问:“妈妈还不走啊?”
就这样,“河北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经过张秀芝先后5次的修改,以及项目组人员的一致努力,该报告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获国内同类项目最高分,分获院长、局长特别奖,国土资源部二等奖。
爱岗敬业、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追求完美,这样的要求和标准,张秀芝不折不扣地坚持了二十多年,虽然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她始终无怨无悔。这就是张秀芝,一个长期坚持工作在一线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一朵用青春热血浇灌而盛开的地质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