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国土报:坚持新机制 共谋新突破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小组讨论花絮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雪莲、滕艳、高慧丽、赵玲玲、刘斐、刘静文、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2-02-20

    新鲜•振奋•艰巨•责任


  找矿突破是一项系统工程。地质调查是基础、是先行,是引擎;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是找矿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推进作用更是关键。要做好地质调查的顶层设计,了解各方需求,做到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目的一致,共同规划、统筹部署、工作衔接、相互促进、成果共享、共同发展,这是新课题,是难点,也是找矿突破的关键。所以,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首次邀请了各省级找矿第一责任人,共商大计。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鲁学恭用“新鲜、振奋、艰巨、责任”8个字,表达了地调会新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们的心声。

  他解释说,第一次参加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聆听着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设计、思路、成果,感到新鲜。地质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令人振奋。徐部长报告中提出的找矿突破“在项目上部署的重要成矿带、整装勘查区、有利成矿区必须优选递进、源源不断;项目施工上,异常、靶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要环环相扣,依次推进”的目标任务,需多元化投入、多部门多学科多兵种协调作战、多种形式结合,任务重大而艰巨。而会议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的“协助进行地调质量管理、参与中央和地方公益项目统筹安排,为项目实施协调外部环境、为项目成果应用牵线搭桥”等任务,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他表示,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过程中,省厅要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手分析中央、地方需求,共同研究项目立项、部署、实施,同有关方面制定方案,全力配合支持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中央和地方地调工作联动

  今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邀请了全国31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分管负责人和地勘处长参加,这还是第一次。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燕飞说,来参加会议,让她了解了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年的工作部署,收获很大。她建议,中央和地方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应当建立起联动机制。北京市的找矿任务虽然不重,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十分重要,对公益性地质调查有很大需求,有很多项目想要开展。过去,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沟通不够,这样在项目安排上就有可能出现重复工作的现象。希望以后能切实加强沟通联系,建立联动机制,统筹安排中央与地方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她还建议中央和地方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要实现共享,定期进行交换和交流,使地质调查成果充分发挥作用。

  搭建好地质找矿制度平台

  徐绍史部长提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一项超常规、创新性的行动,其核心要求是始终坚持“358”目标、地质找矿新机制和打造制度平台。徐部长的报告,引起与会者对新机制探索和实施的热烈探讨。新疆地矿厅副厅长于庆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史刚等认为,部省要加强联动,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要找到结合点,调动两个积极性,这对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都至关重要。

  推进部省合作新机制走在前列的青海,深刻认识到构建新机制、搭建新的制度平台的重要性。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说,从2008年青藏专项实施以来,青海厅与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一起,统筹各方矿产调查、地质勘查资金和省级地勘基金,并成立了省级指挥部,统一部署和管理全省地质勘查工作,共同推进地质找矿,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建议,部省合作要进一步深化,除了在矿产勘查方面,科学研究、水工环地质工作也应纳入青藏专项青海项目办公室统一安排部署。

  解决好整装勘查区探矿权问题

  整装勘查区的探矿权管理是实现找矿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指出,从一般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整装勘查区发展到靶区,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滚动评估,统筹衔接好每一个阶段。一些重点成矿区带,探矿权几乎全部铺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施整装勘查?探矿权的问题的确很难解决,但并非无路可走。云南省的几种模式值得研究、总结和借鉴。如麻栗坡模式走的是强制整合的路子,在5~6年时间里全面整合清理了几百个探矿权,通过整装勘查,找矿远景十分可观。北衙模式走的是五统一、齐步走的路子,所有探矿权人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统一勘查进度,规定时间没能达到详查阶段的,就根据规定退出。如今看来,北衙的这种整合方式效率很高。

  新矿种勘查开发可设先导示范区

  云南地调局局长李文昌提到,这次会议提出的工作内容、方式都比以前更为具体;拓宽了探采领域,特别是页岩气等以往涉及较少的矿种也进入到地质调查立项视野;新机制中商业跟进与基金衔接顺序的调整更符合实际,有利于找矿突破的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铺开,为地质找矿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比如,当地政府怎样推动工作进展,助推商业跟进;如何设置备选整装勘查区;如何提高矿业权设置方案审批效率;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人的权益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接着拓宽找矿领域的话题,四川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平说出了当地政府酝酿已久的想法——成为页岩气开发先导示范区。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丰富,中石油等企业已经在此有重大发现,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还有一些空白区,地矿部门有技术、资质优势,希望能将四川发展为页岩气开发的先导示范区。同时,地方渴望与企业合作勘查开发页岩气。但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让人才有攻关的时间和精力

  地质工作人才储备不足是所有代表的共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在小组第一个发言就提醒大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铺开,正是培养人才,甚至具有国际影响力人才的大好机遇。

  李廷栋说,我国地质工作正迎来第三次辉煌,不但国家地方重视,连老百姓都认识到了地质找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和地方企业都加大了对地质工作的投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积累,在地质找矿技术方法理论上都有了一定积累,也证明了我国成矿条件比较好,现在深部找矿和西部找矿的不断突破,又证明了我国地质找矿还有很大潜力。现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铺开,经过8到10年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地质强国。这期间,我们要抓住机遇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因为,我们地质行业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实现找矿突破目标也需要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其提供智力支撑。

  现在,是下一代技术突破的前夜

  中国地科院副院长董树文的发言,消除了安徽省地调院院长彭智等代表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在一些地质背景差不多的异常点,有的找出了矿,有的找不到。

  董树文说,回顾我国百年地质工作历史,有代表性地质找矿成果的背后,都是重大技术取得了突破。比如,航磁物化探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带动了一批矿床的发现。技术方法一旦实现突破创新,给我们带来一个新视野的时候,理论突破就随之到来。我们现在处在下一代技术突破的前夜,在地下500米找矿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到了地下800米以下的深部更缺乏有效的技术方法。而我们很难从国外引进相关前沿技术,相反,世界都在期待中国的突破,世界同仁都羡慕中国地质人处于大规模地质工作铺开的环境。因此,引领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将是地科院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好支撑的重要工作。

  还得找超大型矿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358”。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指出,3年有进展容易,5年有重大突破不容易。想实现真正突破,要找大矿,要找能用的矿。因此,要做好项目设计,做好基础调查和基础研究,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把找超大矿作为核心,摆到日程上。在19个重要成矿区带中,近几年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圈出一定成矿属性的勘查区,为整装勘查区的设立和勘查奠定了基础。裴荣富院士希望能开展全国整装勘查区地质、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经济的合理勘查研究,为合理推进整装勘查提供全方位资料。

  理好利益调节这条线

  找矿新机制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而在坚持新机制,推进整装勘查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利益关系的调节,是大家最为关心的。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史刚指出,这种利益关系的调节,是复杂性的、多层面的,不是单纯的依据地质规律就可解决的,而是要在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企业、各级政府、矿产所在地百姓的利益进行调节。“理好利益调节这条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可顺利实施。”


  加强知识管理和服务

  对于海量地质信息如何实现共享,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顾晓华建议,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都是地质知识,是找矿突破的基础,我们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海量数据的综合集成和二次开发,加大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知识共享,提高地质调查队伍的知识储备。信息共享要在项目立项之时就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奖惩机制,奖励积极上交地质资料单位,惩处不按规定上交者,同时要求结合项目任务提交科普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成果产品;整合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中国地质图书馆,成立全国地学数据中心,加快实现地质信息数字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地质调查和找矿提供快捷信息服务。

  欢迎科技人员下一线

  针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大家的一些顾虑,这次的会议给出了一颗定心丸:预查、普查、详查阶段遇到困难怎么办?公益性地质工作协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训。有找矿远景,商业性地质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怎么办?公益性地质工作要主动做好与地勘基金的衔接。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对公益先行认识”的一席话,更是表明了公益性地质工作承担支撑性普适性服务的决心。

  会上,“科技人员下一线”的声音一出,代表中当即有人叫好。显然,这早已是众望所归,科技在找矿工作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凸显。正如贵州地调院院长代传国所思考,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加强典型矿床研究,服务大面上的工作部属,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找矿突破所需要做的。此外,应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出台一些保障措施,开展一些典型示范工作,这也是地方和企业所期待的。

  两手方式管理地勘队伍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副局长姜树叶认为,地质找矿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将公益和商业地勘队伍主体界定明确,将公益、商业地勘工作客体、业务范畴界定清晰;将公益、商业地勘工作的阶段做好划分,原则上公益性地勘工作可做到普查。二是采取“两手”的方式管理全国的地勘队伍,即一手以计划手段为主管理好公益性地勘队伍,一手以市场手段为主抓好商业性地勘队伍的发展。三是建立健全矿业市场,特别是矿业投资市场。矿业权不宜一律实行招、拍、挂。严格质量管理,要制定相应的权益、利益分配制度。由此才能将“新机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矿业秩序。

  更快融入地质找矿主战场

  武警黄金部队前不久业务管理归属国土资源部,业务范围由单一的找金扩展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地灾抢险应急救灾等方面,武警黄金部队由此成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一支新型的有生力量。武警黄金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白万成表示,面临工作布局调整、业务转型等新挑战、新机遇,武警黄金部队将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在找矿突破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发挥优势,勇于承担艰苦和特殊地区的各项地质调查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职能任务调整,在基础性地质工作和地灾应急救援等新领域,加强与地调单位、地质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助共赢,更快地融入到地质找矿主战场。

  大力培养区调和矿调人才

  随着地质调查项目的日益增加,目前,全国地调单位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现象。野外一线人才普遍年轻、经验不足,影响了地调成果的质量,制约了找矿突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院总工程师张克信指出,地质找矿工作要突破,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强,野外一线人才实际动手能力也需要加强。地质院校要发挥作用,也有职责培养区调和矿调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地调项目,以项目促进学科建设,在项目中明确高校培养区调人才和矿调人才的任务,尽快弥补地调人才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