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卓越、杰出地质人才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宣传专栏 > 最新报道
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这个项目一度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十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我国,乃至在世界上是首次实现了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空白区的全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千米,完成了177幅地质填图,而且经过研究,在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三个重要的成矿带……
这一长串的荣誉、成果背后,是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努力数十年的结果。而在这群人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最久的一个。他从1995年起,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野外一线从事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并在雄村、甲玛、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床勘探项目中取得铜多金属找矿重大突破,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存在俯冲型铜金成矿作用,班怒带、冈底斯成矿带存在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等创新性认识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甲玛铜多金属矿横空出世
从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的勘探评价工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但由于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当时,要突破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也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来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在对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1万激电探测、1:1万高精度磁测成果以及前人资料进行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认为该矿床存在斑岩成矿系统特有的异常元素组合和蚀变分带,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也就是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地段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300米、400米,如果没有发现矿就会放弃了。但这一次,当他们钻孔到地下400米依然没有发现矿准备放弃时,唐菊兴通过研究分析,觉得不能轻易选择放弃。他果断决定要在这里继续施工,终于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发现了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初步总结出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具有“斑岩+矽卡岩+角岩+推滑覆构造控岩控矿”的特征。
2009年-2013年间,他们也陆续发现了巨厚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斑岩型钼铜矿体、独立的金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和推滑覆构造中的富铜矿体,也就是现在的世界级的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而最终构建了“斑岩+矽卡岩+角岩+推滑覆构造控岩控矿模式”,对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目前,甲玛铜多金属矿已经投产开发,2011年已经实现利税3个亿。
地质科技理论创新助力找矿重大突破
唐菊兴提出的冈底斯成矿带存在俯冲型铜金成矿作用的新认识对指导区域找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雄村铜(金、银)矿床是西藏地勘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现并在该区域开展了预、普查工作。由于矿床类型存在诸多争议,至2003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全球对比研究,认为雄村铜金矿床具有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典型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除了大陆成矿作用以外,尚存在大洋俯冲成矿作用,从而开辟了新的找矿方向。
唐菊兴还与西藏地勘局勘查人员一起发现了成矿地质体具有亏损地幔来源特征,也由此新发现多处具有大型潜力的矿产地,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I、II号矿体探明铜资源量238万吨,伴生金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331+332类别资源量为主)。该矿目前已进入开发阶段。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否具备与冈底斯成矿带同样规模巨大的资源潜力?唐菊兴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艰辛探索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该类矿床的中浅部属于蓝辉铜矿-铜蓝-砷黝铜矿-硫砷铜矿-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矿物组合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体,深部为斑岩型铜(金)矿体,是目前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高硫化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比我国著名的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规模还要大得多。从科学理论创新意义的角度讲,对该类矿床的识别,提出了班-怒带矿床组合的新认识,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提出青藏高原腹地早在1.2~1.1亿年间就已经发生大规模隆升,并接受近1000米的剥蚀的新结论,对成矿系统的保存、改造提出了新的观点。该成果也结束了西藏没有超大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的历史。2009~2013年期间,探获铜资源量约10万吨、共生金资源量约25吨。助力和支撑多龙整装勘查区铁格龙隆矿区、拿若矿区取得了找矿新突破。截止2014年12月31日,铁格隆南的铜资源量(332+333)已经突破850万吨,拿若的铜资源量达到251万吨(332+333)。
坚持下去必获成功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因其难以被认知难以被征服而同样被成为科学的高地。
由于海拔、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在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进行科学研究特别艰难。尤其是缺乏基础研究资料,缺少在高原地区所必须的独特勘察技术和装备。人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超过20年的时间里,唐菊兴率领的团队队员面孔在不断变换,而他却始终如一,坚持奋战,初心不改。他用双脚丈量着这片高地,寻找着沉睡亿万年的地质宝藏。他说,奋战在青藏高原的地质工作者,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正如流行在西藏地矿行业的那句话所说的——在青藏高原工作,最缺的是氧气,不缺的是精神!
至今,唐菊兴主持勘查评价的铜多金属矿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为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评价和我国铜多金属资源储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本人也因此获誉颇丰: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3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成果奖1次,十大科技成果奖1次,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奖3次。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4名。
唐菊兴说:“青藏高原给予我广阔的胸怀,收获的喜悦和成熟的思维。付出了就会有收获,但坚持是最重要的,在青藏高原,唯有坚持,再大的困难都会克服;唯有坚持,才能发现和评价一个个大矿床。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