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 新时期地质人

一片丹心地质情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肖克炎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司徒瑜 发布时间:2011-03-21

    他是一位开拓者,十几年耕耘不辍,使我国矿产预测搭上数字化“快车”;他是一名传承者,十几年默默奉献,为我国矿产资源研究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他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就是“他”——肖克炎。

    自2000年担任资源所区划室主任以来,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赢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而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名兼职教授,肖克炎更以甘为人梯的精神,传播知识,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培养人才。风雨兼程,肖克炎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把困难当历练
“拼命三郎”临危受命

    1984年,肖克炎考取长春地质学院数学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攻读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数学地质专业要掌握矿床、地球探测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知识,学习量非常大。而肖克炎的勤奋,在同学中也是出了名的。同学张晓华回忆道:“肖克炎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让我们十分钦佩。他经常学习至深夜,专业成果丰厚,在校期间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远远超过规定数量。”

    学生时代的刻苦努力,为肖克炎在今后工作中取得骄人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肖克炎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区划室,从事成矿远景区划计算机化及GIS应用研究。2000年,肖克炎被任命为区划室主任。当时正值地勘行业不景气,整个地勘队伍面临机构重组、经费短缺、人员不整等困难。此刻上任,无疑是临危受命。面对复杂的局面,肖克炎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把困难当历练,积极探寻走出困境的良策。他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带领区划室科研团队艰苦打拼,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支撑项目、973项目、区划数据库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等项目,短短几年,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答卷:2001年综合信息矿产评价理论方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年中国成矿体系与资源评价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4年中国重要矿产远景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系统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成绩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肖克炎的家离单位很近,但他经常是下班回家吃了晚饭,又来办公室加班,几乎没有周末。除了在外出差,办公室里总有肖克炎忙碌的身影,同事们都叫他“拼命三郎”。 
回忆起当时的艰难,肖克炎记忆犹新,但乐观的心态让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他常说,困难就怕“认真”二字,用认真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十年不辍
矿产预测搭上数字化“快车”

    近年来,地质矿产行业逐渐升温,区划工作得到高度重视。肖克炎带领区划室科研团队做好项目技术攻关和支撑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调查评价成果,为地质调查找矿突破提出规划部署建议。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软件就是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该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传统统计预测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到几天就可以完成。

    该软件研发的主导者正是肖克炎。1996年,肖克炎申请承担“基于GIS平台矿产资源评价辅助决策系统”研究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将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与现代地学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勤奋结出硕果——该软件能够对建立在GIS平台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等多元空间数据库进行信息深加工,提取能够指示和识别某种矿床存在和贮存规模的深层次信息。

    2002年,肖克炎申请承担“地学空间信息三维智能分析与可视化技术”项目,提出了适合地质数据空间数据模型及3D储量估算工作流程,主持开发地质勘探三维可视化探矿者软件。目前,有关成果在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专项中得到推广应用,为在三维定位预测及资源量定量预测方面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这两套系统给矿产预测开辟了信息技术途径,让矿产预测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为我国正在实施的“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丹心铸剑
为区划事业培养后继人才

    肖克炎的辛勤工作也赢得了多方面的肯定。2005年,肖克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科技部、人事部授予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人才。2008年被长江大学评为楚天学者。2009年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

    多了老师的头衔,肖克炎肩上更多了作为传承者的重任,“为国家多培养矿产区划后继人才,让区划领域花开似锦”,肖克炎如是说。

    学生们喜欢叫他“肖大侠”,“因为他出差频繁,常常上午还在这个省的会场,下午就到了另一个省的矿区”,同学们言语之间流露着对他的关心,“‘肖大侠’太辛苦了,希望他能多点时间休息”。

    肖克炎虽然忙,但对于教学却从不含糊。学生回忆起2008年的一次野外经历。2008年9月下旬,项目组几个学生在新疆东天山一带做预测区检查工作,每个预测区设计的测线可做适当调整。国庆节临近,学生想早点回家,就私自“精简”了测线条数。肖克炎得知后十分生气:“做项目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样敷衍了事,怎能承担起国家对我们的重托?”而后他迅速赶赴新疆,监督指导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检查,一直到10月1日。

    肖克炎每两周都要和学生开一次会,听取学生学习情况和工作进展汇报,然后提出意见或建议。学生们说起“肖大侠”,除了他的严厉,也感激他在细微之处的关心。丁健华刚来读书时,书包被偷。肖克炎得知后,从活动经费中给她补了钱。丁建华十分感动,没想到“肖大侠”平时那么忙,还能如此关心大家的生活。

    肖克炎甘为人梯,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近两年,他主动将很多项目交给年轻人来做,自己则在背后做一系列组织协调工作。他说:“国家的矿产区划事业需要后继人才,我今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国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多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才能让这批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

    这就是肖克炎,一个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倾注给地质事业,用自己的执着与无畏书写对祖国、对人民万丈豪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