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学习优秀青年先进事迹——中国地调局杰出青年事迹之十二

吴金生:十八年的坚守与担当

来源:地质调查报 发布时间:2015-08-24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地调局系统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品好,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群众公认的优秀青年。为宣传和表彰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展示当代地质青年的良好形象,激励全局广大青年立足本职、敬业奉献,特授予15名同志第二届“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称号。这15名青年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敬业的实干精神和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当前,地质调查工作进入到战略性调整关键阶段,希望中国地调局广大青年以他们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关于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胸怀祖国,锐意进取,立志成才,勇担重任,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将连载15名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大家共同学习。 

  吴金生:男,1997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勘察工程系,之后工作于地调局成都工艺所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科学钻探、高原综合钻探技术服务方面都做出了成绩。

  从滚滚长江岸边的奉节新城、到破碎艰难的汶川地震断裂带、再到人烟稀少的川西北高原,勾画了我从事地质工作18年来的三段历程。

  主要工作业绩和成效

  1997年,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之后就一直在成都工艺所工作。

  10年,长江三峡奉节新县城的坚守

  1997年至2007年,正是长江三峡移民的攻坚时期,我主持了三峡库区奉节新县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大家都知道,三峡库区新城均依山而建,高陡边坡的稳定牵动着政府的心,牵动着每位移民的神经。我先后任项目主要成员、项目总负责人,十年如一日,通过我和我的团队10年的坚守,凭着技术优势和拼搏精神,先后主持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3项,完成产值6000余万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稳定了民心,促进了移民。

  我们将地质工程理论应用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率先采用先进的预应力格构生态锚固技术,解决了库区高边坡稳定、应急抢险救灾与城市环境问题,率先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为库区百万移民和三峡蓄水提供了技术支撑。工艺所被重庆市奉节县政府聘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

  还记得在2001年那个暴雨季节,奉节新县城出现多处边坡垮塌,已搬迁的移民产生了恐惧感,还未搬迁的移民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情绪,移民搬迁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紧要关头,我和我的团队,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日夜奔波,对十几处有滑动迹象的边坡采取了应急措施,稳住了边坡,也稳住了民心。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对县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奉节县因此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的县城。时任奉节县移民局局长孙开武说:“成都工艺所在奉节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消除了移民的担心,使县委县政府更加放心,推动了奉节县的移民搬迁工作”,这是对工艺所极大的褒奖,也是对我和我的团队莫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我们服务民生的信心。

  6年,地震科学钻探的攻坚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身处四川,临危授命,又一次冲在最前沿,全身心投入到震后的科学钻探中。

  主持完成两项汶川震中及外围地应力监测钻探工程,分别在宝兴县、康定县、汶川映秀镇等地完成了地应力监测钻孔和试验,为汶川震后地应力监测提供了宝贵的实时数据。

  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与科学测井课题,汶川科钻是全世界回应大地震最快的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我作为汶川地震科钻现场管理组组长,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当中,这一干又是6年。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在龙门山断裂带完成了5口科学钻探井,为我国研究地震发震机理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还记得2009年“7•17”特大泥石流发生时,凌晨4点钟,由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导致山洪爆发,雷电交加,当时,我突然闻到水中一股土腥味,根据多年地灾抢险经验,我预判泥石流会马上来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叫醒了现场驻守人员,当大家到达安全地带时,巨大泥石流滚滚而来。我及时组织抢救现场物资与设备,负责疏通泥石流通道,为科学钻探工作尽早恢复开钻争取了时间。

  我在担任汶川科钻现场管理组组长期间,日夜坚守在科学钻探现场,连续6个春节都在现场度过,不能和家人团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钻探工程经验,组织现场施工与事故处理,编写了多项技术报告等,参与多项新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为汶川科钻顺利完钻做出了自己应有贡献。在汶川科钻期间,我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

  两年,高原综合钻探技术服务

  汶川科钻完成后,我又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川西北高原——就是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若尔盖,主持“高原生态钻探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地处高原藏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山高坡陡,天寒地冻。四川核工业地质局在该此开展工作多年,由于地层复杂导致施工困难。

  项目组以需求为导向,依托若尔盖铀矿整装勘查,集成创新套管钻进、定向钻进等多项先进的钻探技术,将地调与科研有机融合。面对高原反应和可能存在的铀辐射,我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复杂地层钻探技术,及时解决资源勘查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一套适合若尔盖铀矿田等复杂地层钻探技术体系,保护了生态,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为国家铀矿能源勘探开发提供了要技术支撑。

  工作收获和体会

  一是融入。满满地质情,拳拳报效心。我深深感到只有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融入到国家的地质事业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地质调查这个大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有意义、才更会出彩,工作才会有强劲的动力。

  二是担当。地质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极强的工作,迫切需要当代地质人继往开来,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三是坚守。无论是钻探工程还是地灾防治,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长期的科学探索和大量现场实践经验的积累。18年来,我每年的野外工作至少有280天以上。

  长江三峡10年的坚守,使我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增长了才干;汶川地震科钻6年的攻坚,使我在钻探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高原生态两年的技术服务,使我磨练了意志,提升了水平。

  18年的坚守与担当,使我更加坚定的投身到地灾防治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重大需求上来。我决心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贡献给崇高的地质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祖国的山野大地,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