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学习优秀青年先进事迹——中国地调局杰出青年事迹之七

冯晓曦:汗水和智慧培育我成长

来源:地质调查报 发布时间:2015-08-19
  冯晓曦:男,1972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及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地质项目8个,参与“973”等项目12个, 立项申请20多个,包括金矿、铜多金属矿异常查证、普查、国家危机矿山勘查、矿产远景调查、页岩气调查和铀矿调查研究工作。

  近年来,地调局天津中心卓有成效地开展了铀矿调查,成功申报了“973”项目,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只有辛勤的汗水和敬业的智慧,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要汇报的就是《汗水和智慧培育我成长》。近年来,砂岩型铀矿成为我工作的主旋律,也是我人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作为一名重要技术骨干,我有幸全程参与了 “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和“973” 项目的申请和实施。

  说起铀矿,早在2007年,地调局天津中心就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找矿方向。12年,大营铀矿的重大突破让地调局天津中心收获了一个重要信息:利用煤炭钻孔资料可有效地寻找铀矿。两年多来,我们研究分析了近两万个煤炭钻孔,发现钻孔测井资料可直接反映深部的铀矿体,穿过铀矿体钻孔的自然伽玛值一般高出背景值2~3倍,我们逐步总结了一套利用煤炭资料快速寻找铀矿的技术思路。也正是这个思路, 让地调局天津中心站在了铀矿调查队伍的前列。

  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需要建立在以理论创新为支撑,在铀矿成矿理论方面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之上。只有形成统一的工作思路, 运用统一的工作技术方法,才能有效地组织调查评价。我们通过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于铀矿成矿理论的新认识,制定了铀矿工作细则, 统一了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路线,力求打破行业壁垒,充分调动各行业的力量,发挥各行业的技术优势,有效利用各行业长期积累的盆地内各种钻探资料,高质量、高标准地开展铀矿调查评价工作。

  我和项目组利用自身“ 公益性、基础性”区位优势,组织了多个行业的大批勘查单位,筛选了几万个煤田钻孔, 圈定了大量目标区,新发现数十处矿产地或矿点, 开辟了我国铀矿地质调查新局面, 为我局“陆域能源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铀矿调查工作向纵深发展, 去年中期, 地调局启动了“ 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为更好地完成工程,7月下旬, 领导安排我负责编写工程方案,并要求两个月完成方案初稿。接到任务后,我带领项目组几位同事分析了方案编制中的诸多困难:如何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足够多的煤炭钻孔资料,如何科学确定成熟子项目,这一个个问题,犹如一座看不见顶的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面对困难, 我们没有低头,大家一致认为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勇往直前。我们以电话、人际介绍、媒体查询等方式先后组织了100多家勘查单位,向他们逐一说明项目目的和要求。两个月的时间,各单位选送140多份资料,我们逐一严格审查,确定了100多个子项目。两个月下来,我没有休息一天,每天都要应对不同的单位,研究不同的工作区,每天都要忙到深夜。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体力透支,我也曾想到过退缩,但铀矿工程的重大意义时刻警醒着我,让我一路坚持。最终,工程方案顺利通过了地调局“论证”,这是对我及项目组成员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现在,“铀矿调查,我们正在路上” 。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大规模调查工作,我们成功申报了“973” 项目。这是天津中心创新研究的重大里程碑,也是创新研究与调查工作结合的成功典范,创新成果可直接指导铀矿调查,工程可为创新研究提供直接素材。那为什么申报、如何申报“973”项目?我们确实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选择。

  申报“973”项目的动机来自于铀矿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铀矿体的存在形式与从国外引入的经典成矿理论差异较大。比如,很多人认为河流造就了铀矿,但种种迹象表明,湖泊也可能是成矿的主角。那么如何研究成矿理论问题,我们想到 “973”项目这个科研平台。当然,“973”项目申报成功率相当低,门槛要求很高。我和项目组的基本理论还不足,周围大多数人也都不看好。成功与否,我们心里没有一点底气。从哪开始?如何开始?如何凝练关键问题?这都极大地考验着我们。

  面对问题怎么办?只有迎难而上,我们边学习,边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充电。我和项目组每人分发了铀矿专业教材,购买了多套研究专著, 收集了大量的学术文献。每人每天必读一篇文章,做好读书笔记,定期总,半年下来,大家的理论储备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973”项目漫长而艰难的申报过程中,我带领项目组全力协助首席科学家金若时研究员,总结了“大盆地、大砂体、大规模成矿作用、成大矿”的研究思路,奠定了“973”项目申报总体思路。与此同时,砂体三维可视化编图、富铀矿物微区原位测年、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973”项目获胜的因素之一。

  还有一点,我们充分利用占有的盆地资料优势,提出以大量煤炭、油气钻孔资料为基本素材,研究成矿理论问题。创新的研究手段开辟了盆地研究的新局面,这也许是“973”项目成功申报的关键一环。

  申报过程中,申报书的编写可以说是核心内容。在首席科学家指导下,我和项目组竭尽全力协助编写。申报书虽然只有3万字,但每一段章节,每一幅插图,每一个数字,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每一刻都在爬坡, 每一步都要学习,每一天都要出新认识,编写过程难度难以想象。在编制成矿模式图时,我们前前后后历经近半年时间,关键修改时集体讨论,反复研讨绘制思路、图面内容,甚至彻底推翻。

  申报书前后易稿十几次,研讨会也召开了几十次。申报工作历时近两年,团队通力协作,“5+2”和“白+ 黑”成为我们主要的工作方式。创新研究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更要显现过人的智慧。整个团队没有休息的日子,如果碰上出差,那就是最好的放松了。繁忙劳累的工作让我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妻子总是抱怨“家就是饭店,就是你的旅馆”。每天晚饭后,儿子总会说“你又要去加班呀, 也不给我检查作业!” 。几年来,实在是亏欠家人许多许多。

  现在,“973”项目已经启航。

  我深深体会到:国家需求是最好的工作基石,科技创新是最佳的工作理念。无论铀矿调查,还是“973”项目,创新都贯穿于各个环节。正是创新的技术思路和组织形式,才使我们站在了国内砂岩型铀矿调查队伍的前列;也正是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才使我们收获了“973”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