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下午好!
从滚滚长江岸边的奉节新城、到破碎艰难的汶川地震断裂带、再到人烟稀少的川西北高原,勾画了我从事地质工作18年来的三段历程。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十八年的坚守与担当”。
一、主要工作业绩和成效
97年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之后就一直在成都工艺所工作。
1、第一段经历:10年,长江三峡奉节新县城的坚守
97年至07年,正是长江三峡移民的攻坚时期,我主持了三峡库区奉节新县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大家都知道,三峡库区新城均依山而建,高陡边坡的稳定牵动着政府的心,牵动着每位移民的神经。我先后任项目主要成员、项目总负责人,十年如一日,通过我和我的团队10年的坚守,凭着技术优势和拼搏精神,先后主持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3项,完成产值6000余万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稳定了民心,促进了移民。
我们将地质工程理论应用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率先采用先进的预应力格构生态锚固技术,解决了库区高边坡稳定、应急抢险救灾与城市环境问题,率先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为库区百万移民和三峡蓄水提供了技术支撑。工艺所被重庆市奉节县政府聘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
还记得在2001年那个暴雨季节,奉节新县城出现多处边坡垮塌,已搬迁的移民产生了恐惧感,还未搬迁的移民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情绪,移民搬迁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紧要关头,我和我的团队,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日夜奔波,对十几处有滑动迹象的边坡采取了应急措施,稳住了边坡,也稳住了民心。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对县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奉节县因此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的县城。时任奉节县移民局局长孙开武说:“成都工艺所在奉节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消除了移民的担心,使县委县政府更加放心,推动了奉节县的移民搬迁工作”,这是对工艺所极大的褒奖,也是对我和我的团队莫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我们服务民生的信心。
2、第二段经历:6年,地震科学钻探的攻坚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身处四川,临危授命,又一次冲在最前沿,全身心投入到震后的科学钻探中。
主持完成两项汶川震中及外围地应力监测钻探工程,分别在宝兴县、康定县、汶川映秀镇等地完成了地应力监测钻孔和试验,为汶川震后地应力监测提供了宝贵的实时数据。
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与科学测井课题,汶川科钻是全世界回应大地震最快的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我作为汶川地震科钻现场管理组组长,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当中,这一干又是6年。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在龙门山断裂带完成了5口科学钻探井,为我国研究地震发震机理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还记得09年“7.17”特大泥石流发生时,凌晨4点钟,由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导致山洪爆发,雷电交加,当时,我突然闻到水中一股土腥味,根据多年地灾抢险经验,我预判泥石流会马上来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叫醒了现场驻守人员,当大家到达安全地带时,巨大泥石流滚滚而来。我及时组织抢救现场物资与设备,负责疏通泥石流通道,为科学钻探工作尽早恢复开钻争取了时间。
我在担任汶川科钻现场管理组组长期间,日夜坚守在科学钻探现场,连续6个春节都在现场度过,不能和家人团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钻探工程经验,组织现场施工与事故处理,编写了多项技术报告等,参与多项新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为汶川科钻顺利完钻做出了自己应有贡献。在汶川科钻期间,我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
3、第三段经历:2年,高原综合钻探技术服务
汶川科钻完成后,我又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川西北高原——就是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若尔盖,主持“高原生态钻探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地处高原藏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山高坡陡,天寒地冻。四川核工业地质局在该此开展工作多年,由于地层复杂导致施工困难。
项目组以需求为导向,依托若尔盖铀矿整装勘查,集成创新套管钻进、定向钻进等多项先进的钻探技术,将地调与科研有机融合。面对高原反应和可能存在的铀辐射,我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复杂地层钻探技术,及时解决资源勘查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一套适合若尔盖铀矿田等复杂地层钻探技术体系,保护了生态,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为国家铀矿能源勘探开发提供了要技术支撑。
二、工作收获和体会
一是融入。满满地质情,拳拳报效心。我深深感到只有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融入到国家的地质事业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地质调查这个大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有意义、才更会出彩,工作才会有强劲的动力。
二是担当。地质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极强的工作,迫切需要当代地质人继往开来,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三是坚守。无论是钻探工程还是地灾防治,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长期的科学探索和大量现场实践经验的积累。18年来,我每年的野外工作至少有280天以上。
长江三峡十年的坚守,使我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增长了才干;汶川地震科钻六年的攻坚,使我在钻探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高原生态两年的技术服务,使我磨练了意志,提升了水平。
十八年的坚守与担当,使我更加坚定的投身到地灾防治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重大需求上来。我决心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贡献给崇高的地质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祖国的山野大地,我无怨无悔!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