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勇于探索 争创一流

(表彰大会汇报发言 西安中心 尹立河)

作者:西安中心 发布时间:2015-07-01
 

勇于探索 争创一流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15年来,我扎根于鄂尔多斯盆地,将科学研究融入到地质调查中,在不断的探索中实践着争创一流地调局的理想。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勇于探索,争创一流”。

  2000年我从长安大学水文地质专业毕业后,到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那时恰逢地调局启动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这一重大项目,从此我就与鄂尔多斯盆地结缘,一干就是15年。我在03年,调入西安地调中心,中心非常重视年青人的培养。刚到中心不久,在当时项目数量还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中心就组织35岁以下的年青人竞聘项目负责,我有幸成为第一批竞聘上岗的年青项目负责,随后单位又让我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都为我以后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查明水资源的分布、为国家级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是最大的国家需求;要解决这一重大需求,就要破解两个技术难题,第一个技术难题就是要查明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循环理论是由加拿大Toth教授提出,是水文地质学的三大奠基性理论。但他提出的理论只能应用于定性的分析,要作到定量,必须获取到深孔分层的水位、水化学和年龄等数据。为此我们申请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内第1套可对1000米的含水层进行分层取样的设备。为了尽快拿到数据,做出成果。我的第1次野外试验是2004年的12月,冬季的鄂尔多斯的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在操作设备和采集水样时,井水浸湿了手套,很快就结成了冰碴子,手和手套冻在一起,摘都摘不下来。因此双手不同程度的冻伤,那风一吹刺骨的疼。但看到我们长久期盼的、以前无法获取到的样品,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有了这批数据,我和我的团队又经过努力探索,终于实现了大型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的定量刻画。该理论的创始人Toth教授在与我们交流并实地考察鄂尔多斯盆地后,认为在地下水循环理论与应用研究上,鄂尔多斯盆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水文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资源情况,还要搞清楚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西北干旱区,更是如此,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技术难题。正是由于地调局对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的持续资助,为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探索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此时,我们又与荷兰开展了地下水与生态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我们做出一流成果助了一臂之力。要研究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的关系,就必须知道植物消耗了多少地下水。利用地下水昼夜波动计算植物耗水量是一种主流方法,目前在国际上有三种计算模型,选取何种模型才能获取准确的结果尚无定论。难点就在于无法准确确定白天蒸腾发生时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量,从开始攻克这个难题到最后解决历时3年多,经常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有好几次同事叫我,叫我好几遍我才醒过神来。这中间一次次的设计新方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那时的苦闷与沮丧仍记忆犹新。最后的攻关期,更是通宵达旦的工作,吃不好,睡不香。这期间也曾不至一次的想过,何必这么苦呢,图个啥啊,放弃算了。但想到要把鄂尔多斯盆地推向世界,像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一样成为国际知名的地下水盆地,就必须拿出一流的成果,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提出了广泛适用的基于地下水恢复速率的方法选取原则,并成功的进行了应用。我作为第一作者将以上成果发表在地下水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水文学》杂志上,刚发表一年多,国际引用就有8次。因为生态水文学在世界上刚刚起步,我们和世界同步进行,是一个有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领域,为了不断推进这个领域的发展,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地下水与生态野外观测基地和中国地调局地下水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组建了研究团队,使之成为西安中心水工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经过我们十几年的努力,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的成果为国家能源基地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采结合”解决了近60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研究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研究团队获国家西部大开发有突出贡献集体。

  同志们,十几年来,我在野外调查和科学探索中,遇到 了各种困难。但我始终没有退缩,因为我坚信我们可以作出一流的成果。但在工作的过程中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困难,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遇到困难就可能会躲避,可能会退缩。只有树立了以建设一流地调局为己任的理想,才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取得最后的胜利。

  随着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的建设,西北地区的水工环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用创新的精神去探索。要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不断凝练科学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经历表明,只有不断的开拓创新,我们的成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才能在国际地学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