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脚踏实地 勇攀科学高峰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
瞄准矿床模型世界前沿,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努力实现紧缺矿产的找矿突破,一直是我努力工作方向。今天我汇报题目是脚踏实地、勇攀科学高峰。
我75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农村。98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踏入了地质行业。0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地化所,进入资源所,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10年底,我到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12年成为资源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2003年以来,我承担了包括地调项目在内的10多项国家级项目。前人对成矿带和典型矿床的矿床模型研究较多,但对矿集区的成矿模型研究较少。在毛景文老师指导下,我选择了大冶矿集区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大冶矿集区是我国矽卡岩型铁矿的理论发源地,研究和勘查程度高,在此地区理论创新和找矿突破的难度非常大。10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大冶地区矽卡岩型矿床的调查研究,跑遍了20多处大大小小老矿山。几年来,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井下,特别是 2008年的端年节,我们在鸡冠咀金矿地下470m深处开展剖面测量和采样,井下突然停电,漆黑的巷道让人恐惧;手电筒进水无法正常使用,我背着样品,与同伴摸黑走了近2公里,硬是从掌子面走出井道,当见到亮光时,那种重见天日的喜悦,只有经历了才能体会。这些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地质“三光荣”精神。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构建了大冶矿集区的成矿模型,大大地拓宽了该区的找矿方向,指导了该区的深部找矿突破。依托这些成果,我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SCI论文,发展了矽卡岩矿床成矿理论,获得了地质学会金锤奖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项目成果还获得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
铜矿是我国紧缺矿产之一,斑岩型铜矿是我国主攻的找矿类型, 2003年以来,在中美矿产资源评价等项目的资助下,我开展了全球和我国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研究。
秦岭是全球最大的钼矿成矿带,但铜矿找矿一直未取得重要突破,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此带形成不了斑岩铜矿。2009年受西北有色局委托,在南秦岭池沟到冷水沟一带,开展铜矿类型和找矿潜力的调查研究。
众所周知,秦岭山高路险,野外工作困难重重。为了更好完成任务,经常深入一线地质调查,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多月,没有时间陪伴家人。记得2010年父亲胃癌手术后我接他到家里,他特希望我能多陪陪他。由于项目任务急,我经常加班加点和出差,实在张不开口对父亲讲,他看出了我的心思,总是对我说:“去吧,工作要紧” 。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隐隐作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厘定了池沟为南秦岭首例斑岩铜矿床,与地勘队伍合作,实现了南秦岭铜矿找矿重要突破。项目成果已通过了有色协会的成果鉴定,在池沟和冷水沟找到了50万吨铜、30万吨钼和15吨金。以上项目成果获得了3项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从而将成矿理论直接应用于找矿突破。
作为一名“奔四”的青年地质工作者,除了工作,我感到亏欠父母、妻子和孩子的太多太多。而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动力。我想,既然选择了地质这个行业,注定了更多担当。当看到我的努力开花结果,为国家作出了一点贡献,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前,地调局提出了“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三大战略,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地质大调查已经全面展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年青人,我深感责任重大。目前,我正在参与编写1:5万矿床专题填图方案,将按照地调局的总体要求,探索科研在矿产地质调查中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在地质大调查主战场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实践科研与地调的有机融合,助推找矿突破,为地质调查事业,作出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时代,感召着我继续前行;事业,激励着我勤奋耕耘。我将脚踏实地,勇攀科学高峰。
我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