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盛堰事迹材料
盛堰,男,197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ROV技术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晕出来的“老”海洋
他从小生长在重庆的大山里,大海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憧憬着有一天能见到大海,19岁那年第一次独自走出大山去长春读大学,23岁那年毕业后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上船时晕船的情景,那是1996年9月,探宝号船双缆三维地震航次,风浪特别大,晕得一塌糊涂,第一次体会了晕船的难受感觉,也第一次学会了克服晕船的绝招,那就是晕了吐---吐了吃---吃了再吐,千万不要让胆汁吐出来。最厉害的一次晕船是2009年在海洋四号,所有值班的人员都抱着一个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仿佛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感觉,后来就慢慢适应晕船了。
一转眼已经是第19个年头,海上工作天数超过了2000天,他父亲病逝的时候他远在南沙,妻子妊娠反应最厉害的时候他在北黄海……,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着。如今,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的每一个海域,并多次挺进太平洋,参加海洋地质野外调查航次累计超过40个,负责项目超过30个。经年累月的海上调查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富的野外调查作业经验,铸就了坚韧不拔,沉着冷静的性格,从最初的助理技术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野外调查作业组长、调查部长、技术负责、首席科学家助理及首席科学家。主持过大洋科学考察、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中朝海上石油联合勘探专项及海洋保障工程专项等诸多国家大型专项的野外调查工作,所有航次无一安全事故、无一质量事故,调查资料优秀率100%,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野外调查资料,为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干。
不断挑战,不断跨越
工作以来,他不断挑战新技术领域。1996年毕业时,他从事导航测量,从助理导航员到导航组长,再到导航室副主任。2001年单位组建深海技术室,他从熟悉的导航专业转到深海技术,进行海底摄像、CTD测量等陌生的技术领域,他很快就掌握了相关技术。2009年单位组建ROV技术室,他再次转到一个陌生的技术领域,并担起了ROV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应用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ROV首次应用于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作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ROV技术室主任,带领ROV技术团队,为海马号ROV成功海试及试验性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地调局首支集研发、应用为一体的我国海洋地质勘查ROV高新技术团队。多年来他不断跨越,逐步锻炼成长为一个技术全面的海洋地质调查人才。
在海上作业时,他很爱思考和琢磨,一些看似简单的实用化改进,往往能够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改进作业技术,完善作业方法,生产效率逐年提高,比如从当初十几个人一班每天做2个大型重力活塞到如今5个人一班每天最多能做8个,作业效率成倍提高。他先后获得单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奖励5项。
2003年,他第一次承担科研课题,那是开发一种“海洋地质取样数字班报系统”,他不懂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也只是略懂,他就买了成捆的相关书籍,硬是开发了国内首套应用于海洋地质取样的数字班报系统,填补了国内班报数字化的空白。2006年开始承担863子课题,2009年开始负责863课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探测系统集成技术”,该课题的研究经费达2147万元。如今,他负责完成了863等科研课题6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863课题及国家重大仪器研制计划2项,2007年被聘为863专家库专家。结合野外工作经验,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28篇,专利 2 项。他为海洋地质勘查新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1995年入党的“老”党员,他深知党员的模范作用的影响力,特别是比较艰苦的野外调查一线,更要带领一线党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年来,无论是担任普通技术人员,还是调查部领导,都能以身作则;无论是甲板上、仪器房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无论是狂风暴雨、烈日炎炎都能身先士卒,勇于吃苦,敢打硬仗,在他带领下的调查部形成了一支作风优良,吃苦耐劳的海洋地质野外调查队伍。
19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在海洋地质调查的第一线,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进取,无论风雨,无论寂寞与艰辛,无论荣辱,他都在为我国的海洋地质事业默默奉献着,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开展,他将有着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干的舞台,期待着为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梦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