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十大杰出青年”各单位推荐青年事迹材料(一)

发布时间:2013-05-17

(按姓氏笔画顺序)

丁群安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一、基本情况

丁群安,男,35岁,1977年2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图书情报中级技术职称。1997~2001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地质系,2001年7月到中国地质图书馆参加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文献计量评价、地学信息与成果特征研究、科技管理等工作。

二、加强图书馆业务分析,为拓展图书业务铺路搭桥

图书业务研究基础薄弱,在图书情报与地质学的交叉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该同志积极开展图书馆业务分析,并研究图书馆研究项目在不同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等机构的业务对接点拓完成了对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社科基金、公益性科研专项的立项调研工作,完成了单位资质审核和注册工作,组织了具体项目申报,为实现科技支撑单位发展打下了基础。展了图书馆的项目立项空间和研究领域。目前图书馆相继申报了国家软科学、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国土资源软科学等10余项,批准2项。

三、加强地学知识研究,提升能力

2004年以来,相继参加国家级、部级、合作类项目10项,结题6项(有7项为项目设计编写人、4项为报告主要编写人员,主持项目3项目,第二负责人一项);第一作者撰写论文10篇,5篇公开出版,2篇核心期刊,有两篇获得学会奖励;参与专著撰写1部。基本确定了地学文献与成果信息研究、地学信息资源建设及策略研究,并有效推动了图书馆重大项目立项,直接参与了《馆藏重要地学文献数据库建设》、《海外地质图件的战略需求与保障策略研究》(国家软科学)、《地学科技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建设与研究》、《地学知识库建设》、《制定<地质叙词语义规范 第一部分 空间地质叙词>》,并主持了大部分项目的实施工作。通过编制《地调局国际互联网网站资源分类体系研究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科技文献统计》、《大调查资助论文10年计量通报(1999-2008)》、《大调查资助论文计量分析报告(1999-2010)》等,主动服务部局管理为拓展图书馆业务做出了的贡献。

王保弟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1995年7月,刚刚毕业,伴着“学习孔繁森”、“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王保弟满怀激情地踏上了奔赴西藏、服务西部的征程。进藏后,主动要求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来到了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先后从事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部分矿产普查工作,虽然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面对高原反应、恶劣的野外自然条件,以及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也曾经在被窝里流过好几次眼泪。但从不服输的他经受住了环境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在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其所参加的项目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部评为优秀级的报告。

为了更好的工作,2005年9月考入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进行硕博连读,在这期间,他积极严格要求自己,学术上不断探索,广泛阅读本专业文献,熟悉国际地学前缘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以致用,培养了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综合科研能力。

2009年底加入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团队,被安排在青藏高原综合集成研究项目,承担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说明书(1:1500000)、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说明书(1:1500000)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此项工作内容涉及面广,研究区范围较大,还有自己不熟悉的秦祁昆地区,一边努力收集资料,一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使其早日的融入到项目的全盘工作中来,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201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拉萨地块存在约90Ma的成矿斑岩和矿床吗?》,参加中国地调局项目《青藏高原南部结合带组成、成因与演化》、《冈底斯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973课题《特提斯演化过程中的VMS型Cu-Pb-Zn成矿作用》,仍然奋战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无论室内还是野外,与项目组其他成员一道,兢兢业业,克服工作中出现的任何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生产指标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一心以项目工作为重,树立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上述项目大多数的事务性工作,依靠其认真负责、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障了项目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王保弟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项目的开展、为成都地调中心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体现了优秀的人格魅力!

石菊松 地质力学研究所

 

石菊松,男,1977年9月出生于安徽宿松,博士,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协会(IAEG)会员,兼任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秘书和IAEG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专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GIS应用技术研究工作。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重要经济区建设、城镇安全相关的选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现场应急处置等工作,为重大工程地质选线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先后参与了中国地质调查局 “滇藏铁路地壳稳定性评价”,“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中俄、中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宝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国土规划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等地质调查项目,参与总后勤部国防工程现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为工程选址、城镇安全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支撑。

(2)作为项目骨干或负责人积极参与国家级地质灾害相关的科研课题十余项,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专题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973专题1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2项,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排名7),国土资源科技进步1等奖1项(排名10),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2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滑坡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RS和GIS技术在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利用RS和GIS技术在滑坡编录、易发性评价、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与制图等方面的应用,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面探索滑坡风险评估有效途径,提出一套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灾害快速评估制图技术,在5.1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评估制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具有活动构造、地质工程、GIS、RS多专业基础优势和快速应急制图的经验,为汶川地震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快速和客观科学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参加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应急地质灾害和发震断裂调查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灾后重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负责“汶川地震重灾区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完成973专题“汶川地震重大次生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依托“活动构造与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完成了全国主要活动构造与地质环境条件编录空间数据库建设,为国土规划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卢占武 地质研究所

 

卢占武,男,生于1978年9月,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该同志多年来主要从事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2009年,是国家深部探测专项西藏剖面野外工作的第一年。他负责项目的全面野外工作。剖面位于藏北羌塘无人区,平均海拔4600m以上,空气中氧气仅为内地平原的60%,被视为生命禁区。野外工作从2009年10月-2010年5月,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苦的寒冬岁月。藏北高原的冬季气温极低,通常是早上起来腿脚都冻得冰凉,放在帐篷里的水都结冰了。而由于冬季枯草期,氧气浓度更低,经常会因为呼吸不畅半夜就憋醒了。如此种种,举不胜举。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全体野外工作人员携手克服了极度的严寒、缺氧、蔬菜供应不足等恶劣条件,认真工作,尽心尽责,坚持对每天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指导第二天的野外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将党员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到对事业的责任心上。2010年春节期间,正值野外工作的关键时刻,为了保证工作的进度和安全,卢占武同志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海拔5000m的羌塘无人区渡过了2010年的新春佳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历时7个多月以后,圆满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并创下羌塘无人区首次越冬施工的先河。

2011年8月-10月,他又赴西藏阿里地区,克服高原缺氧、风沙大、气候多变等艰苦条件,圆满完成了青藏高原西部第一条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的野外采集任务。其研究成果在次年的AGU大会上报告,获得了国际专家的肯定,为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多次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验。2012年10月,作为地质所代表,参加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座谈会并发言。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4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14篇。

2011年11月,他在羌塘地区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上报告,并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12年4月,庐枞矿集区的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协“第十一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二等奖”。

  近五年来,他以第一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专项、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作为业务骨干参加国家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若干项。

他始终坚持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响应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增强事业心。2012年6月和7月,分别获得“2010至2012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和“2010至2012年度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创先争优优秀党员”称号。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付修根

 

将地质事业作为最重要使命与责任。有人说,付修根是为高原而生的,这是说付修根身体状况比较适应高原。事实上,没有哪个人进入青藏高原,特别是进入羌塘盆地没有高原反应。然而,坚持是必须的。2001年,付修根就在西藏地区从事地质工作,特别是2005年以来,付修根在西藏羌塘盆地连续工作了8年。在羌塘地区工作,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危险,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2010年,付修根带队的项目组从羌塘东部辗转到北部,陷车、挖车的事常有发生,而长达连续3天挖车的事就有两次,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带头人,项目人员就会懈怠,作为项目负责人,付修根带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热水,把10多吨的石头从3公里之外搬来,经过三天三夜,硬是肩挑背扛,把重达5吨的牵引车从泥泞中挖出,项目人员有的肩膀磨破了皮,有的双手满是鲜血,车挖出来后,几个大小伙子抱头痛哭,挖车场面异常悲壮,令人恻隐。

2009年,付修根带队的项目组需要实测一条剖面。这条剖面需要每天爬六个小时的山,作为项目负责人,付修根每天冲在最前面,尽管爬山呼吸困难,但是,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剖面的起点,付修根独自一个人爬到了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在那样的条件下,举步维艰,每爬几米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然而,不找到剖面的真正起点,不弄清剖面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又让付修根不甘心。可能正是这种对未知问题的追求,让付修根带领的团队克服了重重的困难。

引领年青的优秀团队。带着问题出野外,是付修根项目组取得成功的关键。每年出野外之前,付修根都会引导成员,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正是付修根的引导,近年来,项目组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名,项目组年青的人才也在国内外舞台中崭露头角,发表了多篇国际SCI文章。以地调项目为依托,项目组成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项目的支持。付修根的团队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10年,所在的项目组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2011年,被评为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成果斐然。基础研究方面,付修根首次在羌塘盆地参与发现了晚三叠世古风化壳。同时,对羌塘盆地广为分布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在油气研究方面,建立了一条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基干剖面,为盆地的油气评价提供了依据。另外,首次开展了羌塘盆地古生代含油气特征综合研究,提出了石炭系地层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从而扩大了羌塘盆地油气勘探领域。在非常规能源方面,参与发现了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带,该油页岩规模大于10亿吨,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油页岩矿床。另外,付修根还负责组织开展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优选出了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区。

刘永生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刘永生,1976年8月出生,四川什邡市人,中共党员,博士,高级工程师。1996年进入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职博士学位。

该同志自2003年进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工作以来,历经了业务岗位和项目管理岗位的锻炼,目前作为单位团委书记在党委办公室工作,主要事迹如下:

在业务岗位上,长期从事一线野外实际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钻研和刻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水平。该同志作为项目核心人员,为解决我国海量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评价需求,首次引入R统计计算系统,建立了基于置信区间的土地生态安全性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为对凝聚全国数百人,历时近20年积累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和信息集成,本着政府宏观管理需求,集成了调查成果和数据,厘定了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建立了全国环境地质评价体系;为更好拓展地质工作服务功能,在揭示潜水与土壤介质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质性特征和规律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开发了应用性强的程序,并应用到部分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中。这些成果以《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研究—土地生态安全之地学探索》、《中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两本专著及《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图集》等项目报告中得以体现。

该同志荣获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青年。参加了近10项国家及省部级地质项目,负责国家财政项目共4项(含国家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6篇核心论文,其中第一作者6篇,SCI(第二作者)1篇。撰写两本专著(第二作者和第四作者)。被聘任为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学专业委员常务副秘书长和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并在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巡礼》中担任编委。

在管理岗位上,该同志作为院党支部支部委员,工作负责,成果突出,被评为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在部2012年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联创齐争”活动中被评为国土资源部优秀共产党员。从2003年进入单位工作以来,一直做为共青团干部兼职从事团员青年工作,并在2008年当选院团委书记,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政治素养的提高,围绕院中心工作,带领团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屡次被评为院优秀员工,院先进工作者,院文明职工,并获得国土资源部优秀团干部的荣誉。

综上,刘永生同志技术业务知识过硬,具有党、团和院科技处工作经验,勤奋敬业,有较强的综合协调和组织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希望刘永生同志更加努力,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单位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目标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刘景涛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一、业务能力

具有较强的野外工作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近五年来,负责项目3项,作为副负责参加项目2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项目17项;参与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修订升级、《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等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

负责1项地调项目: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2011年~2014年),不断完善调查方法,提出城市解剖调查思路,项目2011年和2012年进展、2012年和2013年设计被评为优秀,原始资料先后参加水环所、地科院展评,均评为优秀,代表水环所参加了地调局组织的“优秀项目原始资料质量展览”和“质量万里行”活动。

负责2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系统分析野外取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题,探索解决方案,创新性研发了系列取样器和配套设备,1项技术被科技部《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收录,于2011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为水环境样品采集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推广至多家单位应用;依托项目思路,获批修购专项一项,集成了水土污染场地快速调查监测车,为加快成果转化周期,快速应对水土污染事件提供了硬件支撑。1项结题经专家评审获优秀,1项在研。

二、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硬朗,吃苦耐劳,勤奋务实,待人诚恳、热情,团结同事。

带队完成多个项目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调查期间,基本每天衣服湿透,遇到人工开挖、采集严重污染水样、爬垃圾山等工作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挑头干,抽水试验遇到降温,总是选择井边记录水位工作,双手冻僵毫无怨言;西北野外工作期间,为安排好各队工作,理顺工作方法,白天跑野外,晚上自检、整改、整理照片,探讨调查取样方案,谋划调查路线,多忙到深夜才休息;内蒙野外工作期间,为搞清调查区汇水面积,不畏艰险,带队沿无路山脊路线开展工作,在在身体状况很差情况下,坚持到最后收队;阳宗海取样期间,因封湖采用夜间取样,不惧寒冷挑选劳动强度最大的底泥取样工作,至双手抽筋而不言苦……艰苦的野外工作历练了硬朗工作作风,自信有能力打硬仗。

三、获得奖励

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五),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优秀青年论文奖1项,水环所2006年度“文明职工标兵”、2010年度“十佳文明职工标兵”和“青年创新星”。

闫武 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01年6月毕业于中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至今。参加工作以来,工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近年来在鲕状赤铁矿、难利用铝土矿、钒钛磁铁矿、金红石等矿产资源的选矿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6年至2010年间,在地调项目的支持下对鄂西、渝东的鲕状赤铁矿的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鲕状赤铁矿矿石结构复杂、磷含量高,其选矿是世界性难题。本人作为选矿课题负责人,研制高效脱硅阳离子反浮选捕收剂EM508,解决了铁浸染严重的含硅矿物与赤褐铁矿富连生体分离的难题;研制高效脱磷捕收剂EM506,解决了浮选脱磷的难题;创新性的提出分步反浮选脱磷脱硅的“脱泥-反浮选脱磷-反浮选脱硅”流程;实验室试验和扩大连续试验的技术经济指标在该类矿石的研究中居于领先水平,为我国数十亿吨高磷鲕状赤铁矿经济、高效的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在顺利完成鲕状赤铁矿选矿扩大连续试验后,为了国家和单位的需要,转变研究方向,重点进行重庆中低品位铝土矿的选矿研究。重庆铝土矿性质复杂,矿物结晶差,国内多家研究单位对该地区铝土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其结果均不理想。在地调项目的支持下,通过三年的艰苦探索,通过高效浮选药剂的研制和新工艺的运用,在难利用铝土矿选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本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研制了高效铝土矿捕收剂,解决了该地区铝矿物可浮性差、回收率低的难题,还解决了精矿难过滤、精矿水难以利用、低品位铝土矿(铝硅比≤3)脱硅效果差等铝土矿选矿领域中的共性问题;对高硫铝土矿,提出“浮选脱硫-脱水-浮选脱硅”工艺,消除高硫铝土矿中铁离子对浮选脱硅的影响,创造性将含铁离子废水用于尾矿的絮凝沉降,解决了尾矿沉降、尾矿水利用等难题。实验室试验和扩大连续试验的经济技术指标优良,初步解决了中低品位铝土矿浮选脱硅难题,可使我国超过4亿吨难利用铝土矿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该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在973项目、地调项目、企业项目的支持下,本人还对攀西地区的钛铁矿、金红石等钛矿选矿工艺和浮选药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钛矿物浮选回收率低、精矿品位不高的问题,结合多学科知识,初步研制了一种新的选钛药剂,可大大提高钛铁矿浮选回收率,使一些难以开发利用的原生金红石矿有望得到高效利用。

目前,本人带领铝土矿研究团队正在进行中铝集团委托的重庆铝土矿选矿项目(198万元)和重庆市委托的低品位铝土矿综合利用项目(400万元)的研究;并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要,在地调项目的支持下,在今后几年内进行高铁高钛铝土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希望通过技术攻关,使我国储量达十几亿吨的高铁铝土矿能够得到经济高效的利用。

孙萍萍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1.深入野外一线,开展公益性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排查。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建设和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呈现递增的趋势。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综合研究”项目负责人,基本查明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开展了基于黄土水敏性的滑坡机制研究,为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在陕西榆林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西安灞桥滑坡应急调查、舟曲灾后监测预警中,孙萍萍同志均主动请缨,圆满完成了任务。

2.注重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助力黄土地质灾害科技减灾。

(1)抓住灌溉是区内黄土滑坡频发、群发的重要诱发因素,开展了地下水位与黄土斜坡的稳定性的耦合研究,揭示了台塬区地下水位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提出了区内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控制灌溉量的方法控制地下水位,从而实现滑坡灾害风险控制的方法。

(2)采用基于“分层标”监测、不同时期地形图对比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对常年灌溉引起的黄土湿陷灾害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黄土不同埋深处湿陷规律。开展了基于地下水位变化的黄土湿陷量预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位控制的黄土湿陷灾害控制措施。

(3)为了克服已有试验和计算方法的不足,开展了原位“Darcy实验”的试验装置设计与试验方法研究,成功将该方法应用于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灌区,原位获取了包气带浅表层黄土的垂向渗透系数,为解决灌溉渠系、河床、湖塘等包气带浅表层饱和土的渗漏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

3.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促进国际黄土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参加多项国内外学术活动,宣传和促进了我国黄土地质灾害的研究。在参与的“中挪地质灾害风险减缓合作研究”项目中,赴挪威开展学术交流访问,引进了先进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促进了后续国际合作工作的开展。曾赴印尼参加国际会议,作为中国代表进行大会发言;参加由国际滑坡协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举办的“国际地质灾害高级研讨班”,完成会议期间的英文同声翻译工作;参加“国际首届地质灾害研究及管理新技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分别在巴基斯坦地调局局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主席访华期间,于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长安大学做学术报告,对我国黄土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成果起到了宣传和介绍作用,受到一致好评;目前,正作为联系人,负责与英国地质调查局及阿根廷国立南方大学的沟通,计划合作开展亚洲、欧洲及美洲的黄土地质灾害对比研究,合作方均表达了良好的合作意愿。

孙雁鸣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孙雁鸣同志现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副大队长、“海洋六号”船指导船长。他热爱海洋地质事业,专业水平高,工作尽职尽责,服务意识强。“海洋六号”船是第一艘由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2009年10月正式入列广海局。面对新船、新设备、新人员、任务重等挑战,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带领轮机部、甲板部人员摸爬滚打,很快熟悉了船舶各项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人员、设备磨合好,投入到生产中去。2011年“海洋六号”船首航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时隔八年后的首次远洋任务,作为船长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为确保航行安全,他在远航前与甲板部、轮机部主要人员仔细研究航行计划。在执行“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警戒护航任务时,严格执行预定的警戒护航方案,为“蛟龙号”完成下潜5000米试验立下汗马功劳。作为一位年仅37岁的年青远洋船长,他以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色驾驶着“海洋六号”船在太平洋上战风斗浪,与60多位科考队员同舟共济,顽强拼搏,克服恶劣海况、机械设备故障、孤独寂寞等重重考验,历时120天, 安全航行数万海里,完成了为“蛟龙号”5000米海试警戒和保障、多金属结核资源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等任务,被中国大洋协会授予“首航深海大洋,科考业绩显著”匾牌,“海洋六号”船也获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2012年“海洋六号”船再次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考任务,他率领海洋六号船冒着“玛娃”台风过后的涌浪,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顽强拼搏,提前到达试验区并及时完成了海洋环境测量,向现场指挥部提供了详尽、准确无误的环境测量数据,为海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7000米海试海域位于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气候也复杂多变,过往商船多,警戒护航任务非常艰巨。“蛟龙号”共执行了6次下潜任务,孙雁鸣船长都亲自指挥,圆满完成了 “蛟龙号”7000米海试护航与保障任务,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嘉奖。“海洋六号”获得人社部、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集体”荣誉。“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员是一支年轻、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队伍,他们专业知识水平高,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大洋科考在远离祖国大陆的太平洋上工作,孤独寂寞、思念亲人对他们是考验。孙雁鸣船长积极配合临时党委组织开展七一党员宣誓、国庆向祖国问好、集体生日会、中秋与祖国亲人视频、安全知识竞赛和防海盗演习等活动,确保全体科考队员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作为号长,带领“海洋六号”的年轻人成功创建省直“青年文明号”。

李旭峰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李旭峰,男,汉族, 198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师。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了西北甘肃甘州地区1:5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东北黑龙江林甸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工作,西南川西高原若尔盖藏区大骨节病区地下水勘查项目等,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2008年作为水环中心最年轻的一员参与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抢险排查工作,十天里与专家组成员辗转2000余公里,完成了绵阳市10个堰塞湖的调查,提交了10处堰塞湖排险建议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国土资源部表彰。

近年来主要负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是部、局发挥地学优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设立的第一个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项目,当时国内尚无现成标准规范可供查阅,项目组借鉴油气、矿产等行业经验,动员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建立了适宜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方法体系,系统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勘查、建设、灌注、监测等关键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评审认为,“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项目成果报告为优秀”;2010年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与项目组成员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示范工程调查、勘查、选址、评价、建设、灌注、监测等全流程技术方法体系的探索和示范工程监测井及监测体系的建设,在2012年地质调查项目野外质量抽检中,专家组对“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取得的野外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与企业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实施了我国也是世界首个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为我国有效减排二氧化碳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我国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3-2015)”项目,继续为所从事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科研开发贡献力量。

先后参与编写专著3部,其中第三作者1部(《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已出版);在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EI或ISTP收录2篇;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优秀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和“水环地调中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于2012年经层层遴选,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第二批培养计划。

李军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李军,男,39岁,海洋地质专业,研究员。现任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调与科研处处长。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端正,政治觉悟较高,组织能力强,科学素养高,成果丰富,是我所重点培养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多项,多次荣获所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获2010年度“局优秀党员”称号,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一次。自2004年以来,共参加大洋和近海外业调查300余天。

一、组建海洋固体矿产调查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开展我国近海海砂资源调查。自2005年以来,通过实施“我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专项”中的“珠江口”、“舟山海域”、“成山头”、“辽东湾”和“台湾海峡西岸”等海域的海砂资源调查,将地球物理(浅地层剖面测量)与地质取样资料(地质浅钻为主)相结合,分析了我国近海海砂资源的赋存规律,查明了海砂资源的发育与局部地理因素、沉积物供应、砂体分布规律等,并估算了海砂资源量,直接为国家矿政管理进行海砂资源管理服务。2006-2012年,主持920专项“海砂资源调查”项目。多年来一直参加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并在现代与古代矿床的对比研究、海底热液微生物成矿机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我所海洋固体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室,并不断壮大,形成了国内第一支以从事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研究的专业队伍。近年来,该团队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青年基金)项目资助6项,获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资助1人,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发展论文50篇以上,成为我所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成果创新。近年来,该同志主要在近海海砂资源调查、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潜力、深海沉积作用及其古环境演化记录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原创性工作。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项,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工作项目一项、大洋“十一五”研究课题一项、国家973项目课题一项。

三、创新管理机制,为我所跨越式发展做贡献。自2006年以来,该同志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一直从事部门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能够注重地质调查与研究一体化建设,鼓励创新,强调将个人兴趣与地调项目任务相结合,突出成果发表与总结。在人员考核和奖励方面,强调量化管理,将室内人员外业时间、成果发表、基金项目申请、日常考核、质量目标等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其负责的研究室连续获2010、2011年度先进处室称号。自担任地调与科研处处长以来,不断推行“无边界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研究室、项目组的积极性,强化其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部门联动,协同作战,不断规范我所业务活动。从而,使我所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地质专项工作项目、大洋“十一五”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等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以合作导师身份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