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为地质事业奋斗的朴素情怀

发布时间:2013-05-17

谢海澜,女,1976年生,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副院长。2006年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后来到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一直从事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参加工作以来,获得2007-2012年度天津市科技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2011年被中心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2012年度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首批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

一、笃实好学,兢兢业业

谢海澜同志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孜孜以求,总说地质学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太多,一个博士学位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她总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环渤海地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在这样的区域从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环渤海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的需要,她努力拓宽知识领域,为了弥补缺乏大块时间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不足,她就制定了在工作中逮到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以学习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己任,吃苦在前,把每一项工作当作自己业务提高的起点,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勤于钻研。她经常利用周末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在办公室里潜心研究工作,因为她深深知道只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才能将研究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在这样的工作学习劲头下,她很快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项目负责的角色转换,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目前她担任环渤海计划项目副负责及环渤海综合研究工作项目负责,并承担两个专题项目的研究工作。

二、扎实工作,爱岗敬业

地质野外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颗热爱地质事业的心。作为一名女同志,她主动要求在野外一线工作,因为她深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进行野外调查,地质工作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和希望可言。从2008年开始,她平均每年在野外一线工作的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无论是野外调查、测量,还是野外现场测试,她都一丝不苟,按她的话说是要恶补在学校里学不到野外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野外实践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潮间带踏勘工作时,有些泥质潮间带地区人走进去后淤泥甚至没过小腿,行走起来非常吃力,在最难走的地带甚至要爬着进行潮间带踏勘,非常艰苦。但为了获取野外第一手资料,她不怕脏、不怕累,坚持进行潮间带踏勘工作,受到单位同事的好评。野外工作期间,白天从事外业工作,晚上除了完成内业整理外,还进行所负责项目的综合研究工作。野外工作中没有周末的概念,天天都是工作日,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她是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一天半的工作量。对于这样大强度的工作她从无怨言。

2011年,她担任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负责,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与河北省政府合作项目,2011年项目投资3000万,共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方地勘单位17家进行项目实施。由于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环境复杂,项目参加单位众多,项目组织和实施的难度都很大,她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一直在野外一线参与项目对外协调、施工及质量检查的全过程,那里出问题,那里就有她的身影。她深知担任项目负责责任重大,夜以继日的工作,由于过度劳累曾经病倒,现该项目已完成唐山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实物工作,实物成果已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项目成果将为唐山市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地质数据依据。

三、注重表率,开拓进取

作为一名党员,谢海澜同志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理想信念坚定,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她参与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她心系灾区,与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废寝忘食工作,编制了5.12汶川地震四川省12个极重灾县重建规划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报告,并深入四川灾区一线进行野外踏勘。由于优异的工作表现,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临时党支部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在日常工作中,为使调查成果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她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讲政治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2012年7月,谢海澜同志被民主推选为水环院党支部书记。

由于突出的业务表现、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2013年3月,经民主推选,组织考察,谢海澜同志当选为水环院副院长。新的岗位赋予她新的责任,她会继续踏实工作,爱岗奉献,为地质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