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 青年事迹
翟庆国,男,1980年生,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师承著名构造地质学家肖序常院士。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区域构造与大地构造。
选择地质 无怨无悔
1980年7月,翟庆国出生在山东省鱼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自小懂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1998年,他以高分考取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原长春地质学院),从此开始了跋山涉水探索地球奥秘的征程。
翟庆国初入大学时,正逢地质行业处于最低谷时期,很多同学和同行认为学地质“没钱途”,纷纷转专业或转行做其它工作。面对这种情形,翟庆国却不为所动,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深深地认识到:地质学不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保障。他暗暗在心中立下了志向:要将地质科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为之奋斗不遗余力。
大学期间,翟庆国学习十分刻苦,各门功课都很优秀。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提升,他认识到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搞地质就要到西藏、到青藏高原去”。本世纪初,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学校组建了青藏高原地质考察队。得知此消息后,翟庆国毅然报名,并遇到了他后来的硕士生导师李才教授。2001年,在李才教授的带领下,翟庆国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深入到海拔5000多米的冈底斯山脉腹地,一干就是4个多月。严重高原反应和缺氧,恶劣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丝毫没有消减他对地质工作的热情;同行的老师们不畏艰险、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对地质事业的执着,更是深深感动和影响着他,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地质工作的信念。
2002年,翟庆国报考了李才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2005年,他考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肖序常院士,研究方向确定为青藏高原区域构造与大地构造。在学习期间,翟庆国始终保持着勤奋多思、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在学好理论课程之余,他还积极撰写研究论文,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7篇)。2004年获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并被评为优秀研究生,2008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优秀毕业生。
区调填图 打好基础
地质科学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野外工作技能是做好地质工作的基础,而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则是培养和锻炼野外技能的最佳工作。为了学好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翟庆国先后参加了多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包括1:25万申扎县幅、门巴幅、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等。这期间,他由一名普通的“学徒”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开始独立工作,带领和指导师弟们去学习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
2003年,在开展1:25万玛依岗日幅地质调查项目时,除完成必要的路线地质考察外,翟庆国还带领团队完成了9条岩石构造剖面的测制工作,总长度约40多公里。测制岩石剖面,要求采集每一种岩石类型变化所对应的标本,走到最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装满了石头。在海拔较低的内地完成这些工作已经非常艰苦,更何况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无人区。为了多装一些岩石标本,同时减轻体力消耗,翟庆国和队员们每次出发都只带少量的水和食物,渴了就喝山沟里的冰雪融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1:25万玛依岗日幅地质调查项目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一等奖。
情系羌塘 扎根科研
羌塘,是指位于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区域,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的高地”。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有“生命禁区”之称。2003年,翟庆国首次进入羌塘开展地质研究工作,他不但没有被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所吓倒,反而被这里独特的地质现象所吸引,并从此把自己的研究区确定于此。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超大陆的裂解与聚合事件,每次事件都伴随着全球性的生物和环境巨变,以及大量矿产资源的形成。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与聚合事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涉及到古特提斯洋的打开、扩张,乃至闭合、消亡的演化过程。羌塘位于冈瓦纳超大陆的最北缘,是研究该超大陆裂解与聚合过程的最佳地区,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我国在青藏高原实施了大规模的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工作,而羌塘盆地是“十二五”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的重中之重。“我们做地质工作一定要瞄准国际前沿、要满足国家需求”——导师肖序常院士常常这样教导翟庆国。肖院士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他开展羌塘地区地质研究的信念。他意识到:羌塘存在太多地质工作的空白区,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填补它们。
自2005年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翟庆国承担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项目,先后10次赴羌塘腹地考察,在羌塘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与同行一起首次发现了青藏高原腹地羌塘榴辉岩,并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羌塘高压变质带研究的基本框架;查明了藏北羌塘地区蛇绿岩组合、类型和时空分布特征;发展和确立了藏北羌塘中部古特提斯板块缝合带的观点,初步建立了藏北羌塘中部地区古特提斯洋洋-陆俯冲、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这些成果对青藏高原北部大地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过程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有关资源、矿产的普查与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羌塘中部是否存在一条古特提斯洋板块缝合带,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争论了二十多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是否存在典型的高压变质岩石和蛇绿岩。以Paul Kapp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岩石不是板块缝合带,而是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体,并且该地区不存在典型蛇绿岩。国内学者经过细致的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该地区存在一条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由于语言的差异,国际学术界以对国内学者的工作知之甚少,认可程度不高。为了扭转这种学术认知,提高国内学者青藏高原研究的话语权,在肖序常院士的支持和指导下,翟庆国与台湾大学地质学江博明教授开展了合作,对藏北羌塘地区高压变质岩石、蛇绿岩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2011年以来,他在国际一流英文期刊连续发表了5篇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和蛇绿岩的物质组成、特征、性质及构造演化过程,从此,羌塘中部古特提斯洋板块缝合带的观点得到的大多数国外学者的认可,在国际青藏高原地学研究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天道酬勤。成功的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对翟庆国来说,别人的一天是“朝九晚五”,他的一天却是“朝七晚十一”;别人的休息日和假日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拖家带口旅旅游”,他的休息日和假日却是“加班加班再加班”。短短几年内,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SCI收录15篇。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曾赴挪威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向国外同行宣讲其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赴台湾(总计2年),跟随国际著名的地球化学家江博明教授学习,将其研究成果推向了国际。由于在地质科研工作上的突出表现,2011年,翟庆国入选首届“中国地质调查局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并被授予2011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荣誉职工”称号;2013年,入选首届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杰出青年”,同时入围首届“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