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媒体声音

自主创新 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08-09-17

经济日报:立足自主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早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就精辟地阐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回顾伟大祖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坚实步伐,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共和国58年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近30年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以来的丰硕成果,无不有力地证明了科技与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历经数百年的路程。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锐意进取中逐步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思想,为中国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为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进一步确定了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国际学术界通常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其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全球总量的绝大多数。我国提出的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必然选择。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不少国家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如果我们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势必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难以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研究分析表明,倘若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旧保持在目前39%左右的水平,到202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目前的水平上至少再增加20个百分点,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倍增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将之切实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才能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才能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具备更加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低价格,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缺乏”集中到一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此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实践充分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显示了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长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神州大地热潮涌,喜看创新谱新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统一了全党全社会的认识,“自主创新”这一激人奋进的词汇日益深入人心。

    2006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列为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同年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实施,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出台,自主创新活动已不只是“浪花朵朵”,而是以万涓成河、百川归海之势迅猛发展。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与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点。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科技成就举世瞩目,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构筑了人力资源优势;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成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一系列措施相继实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投入科技领域的资金逐年大幅增加。2001年,全国研发投入为9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仅分别为12534亿元和068%;2006年,这个数字更达到了3000亿元,增长22%,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增幅明显高于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

    随着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大量创新成果。科技人员自主开发应用了一批精密制造、清洁能源、智能交通、信息安全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了一批对控制城市环境污染、资源勘探开发、减灾防灾、生态保护等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在微电子材料技术、光电子材料技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比如,超级稻研究再上新台阶,审定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00余项;水稻功能基因组取得新进展,获得一大批具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中国科技实力近几年迅速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博导沈骥如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总裁罗睿哲则赞扬道,“中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努力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作为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我可以感受到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中国政府的自主创新战略将很快发挥出巨大作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将很快增强。”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是由国内外实践所反复证明的成功之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南海之滨的深圳,迈瑞公司在超声成像诊断系统等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中坚持依靠自主创新,做到了国内第一、世界先进,打破了国外厂商对我国高科技医疗设备制造行业的垄断。

    在地处西部大漠的阿拉善,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生产核级高纯钠,大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他们手中,普通的盐粒点石成金一般变成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从东至西,从南到北,越来越多的企业切身感受到了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只有立足创新,才能掌握竞争主动权,只有立足创新,才能行之长远。我们宁可舍弃当前利益也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以保证公司的长期发展。”深圳同洲电子总裁袁明说。已被人们广为引用的“4个90%”,正是这一理念的充分表现: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已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势头。奇瑞让中国汽车业扬眉吐气————2006年销量达305236辆,这是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首次迈进年产量30万辆的门槛。此前,能够跨过这一门槛的只有经营多年的3家合资企业,奇瑞因此成为位列大众、通用之后我国轿车市场的第三大品牌。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5%,意味着市场上每卖4台产品必有1台是海尔的。在国际市场上,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及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达33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华为2006年销售收入达656亿元,海外销售额所占比例突破65%,华为服务于“全球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31家,并实现规模进入日本、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由清华大学和麦肯锡公司共同开展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的科技类公司正在缩小与外国竞争对手在生产率上的差距,许多科技企业已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实力。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下,2006年,已有包括15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77家民营科技企业、11家实行企业化转制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在内的103家企业,成为我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带动一大批企业在竞争中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样也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卓有成效的努力,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科技创新,“点石成金”。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使之在有效利用能源、降低排污方面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为百姓留住了“碧水蓝天”。

    “有机有毒废水处理”是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利用树脂吸附与资源化新技术,能够实现化工产品无废排放。目前,该技术已在中石化南京化工厂、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等企业应用,国内市场覆盖率达80%,每年减排COD550吨、苯系物160吨。

    在吴江科林集团,记者见识了江苏省科技攻关成果————“布袋除尘器”。这种产品主要用于钢铁冶金等行业的粉尘治理和烟气净化,按2006年全国产铁能力4042亿吨计算,利用该技术每年可节约新水79亿立方米,节约循环水150亿立方米,节电854亿千瓦时,节省焦炭220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00亿元。

    借助创新的力量,大批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书写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精彩篇章。一桩桩成功的实例无一不在证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如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市)的发展目标,一些城市更是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和量化指标。如北京市提出,到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并在国内领先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

    目前,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幅度增加了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15个省区市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50%以上,其中辽宁、山东、湖北、湖南、安徽、吉林等省份增长约100%,一条条激励政策和措施也相继出台实施。在加强金融支持方面,深圳市成立了股权登记托管中心,技术企业的产权可在中心转让;江苏对科技项目贷款年递增20%以上的商业银行,由财政给予风险补贴;上海、河北、辽宁提出,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在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方面,深圳市利用专项资金对国际专利申请给予资助;江苏省对重大发明专利和向国外申请专利的申请费、实审费全额补贴;上海市规定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最高比例,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

    在国家层面,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从财税、金融、产业、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知识产权等10个方面共提出60条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制约自主创新的主要政策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也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国家发改委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财政部2006年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并将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商务部决定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自主品牌。

    对此,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深有感触地说,“政府经营的是创新的土壤,企业经营的是创新的项目。政府创造了最优良的环境,投资者就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然这个土壤不仅仅是法制,也包含了教育、卫生、治安……政府为创新提供的良好环境,必然促使企业在创新中成长。”

    正是由于激励自主创新蔚然成风,使全社会优势资源源源不断地向自主创新聚集,出现了“千军万马齐创新”的令人振奋的局面。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开局良好,成绩斐然。但我们深知,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我国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为3000亿元(约合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为历史最高水平,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的16%和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处于中等水平。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表示,“中国目前的GDP占世界的7%,而科技投入只占世界的2%,靠2%来带动7%,还是不可持续的。”

    从表征科技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科技能力来看,目前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08%,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水平,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而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比重已超过5%,高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则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7%,而韩国、日本等国却要花比引进项目费用多3倍至10倍的资金来消化吸收。

    再看另外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现在,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9%,而美国、韩国、日本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均在70%以上。

    “无论是从技术对外依存度、国际专利获得比例,还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等方面来看,我们在整体水平上尚落后于发达国家15年至20年。”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表示,我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看到,我国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使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粗放型高速增长付出巨大代价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而把这种认识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效果,同样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面对国情和发展现实,各地区、各部门在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全力以赴,群策群力,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构建创新公共平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面向未来,我们加快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今年1月4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宣布成立“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将利用各自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1月2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宣布: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方案,今年年底前将全部提交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审议,争取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和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2月9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实施大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落实《规划纲要》中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任务,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领域公益技术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中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国家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首批启动项目147个。据测算,国家投入加上企业、地方和部门的配套投入,首批支撑计划项目的总投入将接近300亿元。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联合审核认定的第一批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94家企业榜上有名,将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涉及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硅单晶材料等诸多领域。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增加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投资的重点,积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战略高技术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的瓶颈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鼓励产学研联合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将更为有力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广大企业创新的热情和勇气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了。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自主创新的多种实现形式,广大企业在各个层面上展开了自主创新的生动实践,共同演奏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大乐章。

    “拿出各种扎扎实实的政策手段,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努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让整个创新链完整起来、活跃起来,让企业内生的创新力量顺畅高速地流动起来。这是今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先进国家已有的科技成果,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既要有满腔热情,又要实事求是地扎实工作。

    只要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清醒认识新形势,全面把握新要求,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制定行动纲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记者 王晓雄 徐立京 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