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利用与管理 > 媒体报道
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开展1:25万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目前全省共投入资金1.24亿元,部署开展全省陆域12.6万平方千米全覆盖,其中10.65万平方千米完成了调查工作,覆盖全省陆域面积达83.6%。在1:25万调查工作基础上,我省还开展了诏安、云霄、三元和寿宁等县(市、区)1:5万富硒土地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累计完成调查面积4294平方千米。
通过开展1:25万和1:5万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摸清调查区土壤54种元素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的质量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还发现了丰富的富硒土地资源,全省土地质量总体良好。一是通过调查,我省重金属总点位超标率为13.89%,其中轻微、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分别占11.47%、1.37%、0.64%、0.41%。与全国相比,我省重金属总点位超标率接近,但中、重度污染比例较小,污染土地的分布较零散。经研究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区主要是与地质背景、自然矿化蚀变作用有关,主要分布在金属矿床上方、石灰岩及含煤地层上方土壤中;其次是与人类长期活动有关,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内的裸露土壤及近郊土壤中。二是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总体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Ⅱ级标准。有机氯农药污染区主要是与使用含有滴滴涕、六六六、多环芳烃成分的农药有关,其次是原有农药厂周边土壤由于农药厂排放扩散造成污染。三是已经发现了2.2万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地,且大多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优越,有利于地方政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打造富硒产业。四是开展了土地地球化学质量分级,对土壤酸碱性和营养元素贫富度,以及灌溉水田、旱作地、果园地、茶园土等4类农用地土壤营养和有益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比对。五是圈定了一批“三稀”元素异常区,为“三稀”矿产资源评价提供立项依据。
(地质调查报编辑部 内容摘自《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现场会典型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