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利用与管理 > 媒体报道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26日电 以地质调查摸清土地质量的“家底”,是保护耕地和科学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而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如何把耕地合理用好更关系到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任务。“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浙江,近年来积极推进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通过让土地资源有了“体检单”、土地管理有了“资料库”、土壤污染治理有了“诊断书”、特色农产品有了“质检卡”,切实提高了耕地保护管理水平。
“浙江是‘七山一水两分田’,耕地少而经济社会发展又十分迅速,对新增建设用地有着十分旺盛的需求,这又不可避免地对耕地数量、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守住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条红线’,就必须要掌握耕地质量的情况,让耕地数量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铁雄25日在于嘉兴举行的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现场会上表示,摸清土地质量“家底”、应用好调查成果对浙江十分重要。
据悉,浙江早在2002年就率先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试点工作,并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全国首个1:25万比例尺的省级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覆盖了浙江全省86.5%的农耕区。近年来,浙江一方面围绕基本农田质量开展地质调查,同时还着重在金华义乌、浦江等部分县域开展1:5万比例尺等更深入细致的调查,为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耕地保护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应用是调查工作的生命线。”陈铁雄表示,在积极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浙江始终坚持推广成果应用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杭州市萧山区,当地依据调查情况实施“花卉苗木东扩、蔬菜南移”的方案,如今已取得良好效果。安吉县充分利用调查成果,建成无公害白茶基地1万亩、无公害高山蔬菜基地6000亩。龙游县、金华市婺城区等地根据调查圈定的土壤富硒资源,近年来大力开发富硒大米、莲子等特色农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据统计,浙江近十多年来共组织实施大中型农业地质调查项目22个,投入财政资金1.46亿元,完成省级调查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县级1.03万平方公里,乡级532平方公里。这些调查成果同时也积极运用于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土壤污染治理、表土剥离再利用等工程,对我国农业地质研究领域已产生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