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千辛万难地质路,俯首甘为资料人

——记抗战地质矿产史料展筹备先进人物事迹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 贾丽琼 张茜 发布时间:2015-09-29

    2015年9月15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总结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召开,标志着这场持续了两个月的展览圆满落幕。
    这次展览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内部展览上升至国土资源部部级展览,至最后在中国地质博物馆面向公众公开展览,只用了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其传播范围之广、社会反响之热烈,无不令人振奋!这是地质人,尤其是地质资料人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份真挚献礼。
    谈起举办地质矿产史料展的初衷,其实就是源于想做一个有关甲午战争的网络专题服务,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小想法。于是,这群来自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地质人,用他们丰富的地质资料收藏管理经验、专业的资料数据管理能力以及对工作的无限热情和无私奉献,共同协作努力,最终将一副地质矿产领域斗争与反斗争的历史画卷完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填补了抗战历史研究中的一块空白,探索实践了资料服务的新型方式。
    他们中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人,有承担日常繁重工作任务的部门骨干,也有即将退休离开一线工作岗位的地质资料前辈。就是这样一群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团队,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通过不懈努力、辛勤地工作,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公众面前。

    风华正茂 紧急受命见担当
    吴轩是部门里的数据软件专家,负责室里有关网站建设、数据发布的一系列工作。日常工作本就繁重的他承担了展览工作中有关网络宣传展出、二维码制作等一切网络设计工作。一周七天加班六天是吴轩的正常工作状态,因为工作繁忙已经三年没有休假的他今年因为展览再次错过了带着孩子出去旅游的约定,与大家一起连续工作多日。展览进入最后印刷布展的攻坚阶段,吴轩与部门里的王新春、孔昭煜等同志坚守在工作现场,盯着设计人员进行校正、修改、排版,与相关人员一遍又一遍地落实布展情况,在展厅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展板摆放,一次次测试修改网站宣传内容和二维码。好几次都是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工作现场。
    商云涛自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全国地质资料馆,一直负责地质资料数据处理工作,算是部门里的老职工了。从最初的馆藏史料梳理工作到准备过程中邀请各部门的专家对展览工作进行指导、去各地方资料馆和矿山进行资料收集以及最后阶段展板的内容修改、设计与展出,他全程参与了准备工作。对众多资料进行反复地整理翻阅让他练就了一个本领,凡是询问他有关抗战史料的问题,他能很快地告诉你是哪一档资料、这档资料描述的又是哪里的地质情况,他同时还练就了快速阅读早期日文史料的本领。对此部门里的其他同事都很佩服,而他自己则谦虚地说:“资料看多了你们也行。”面对海量的资料,很长一段时间加班成为部门里的常态。加班到很晚的时候,小商就直接在办公室和衣而卧,躺一会,补充下体力。因为他家离单位远,每天公交-地铁-公交各种换乘,路上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晚上加班太晚公交已经停运,因为距离太远出租车都不愿意搭载。早出晚归,甚至“不归”,导致家里不满周岁的宝宝经常见不到爸爸。
    孔昭煜、齐钒宇、贾丽琼、高学正、刘思宇、李晓蕾等同志在展览过程中同样承担了许多任务。有的负责相关人员和事务协调、有的负责展板内容编写和校对,有的负责现场解说和宣传报道,他们分工明确、思路清晰、手脚麻利,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不计辛苦、毫无怨言地付出,最终保证了展览的顺利进行和圆满落幕。

    铿锵玫瑰 巾帼风姿别样红
    王新春是部门里的女主任,做事情雷厉风行,细致认真,全面负责部门里的数据处理工作。数据处理日常工作量非常大,经常会有加急的资料需要处理,王新春既要保证日常工作不受影响,还要参与展览的资料收集工作、展出内容的校对工作,于是,与部门其他同事一样,平时加班是常事,周末出差是必需。很多次,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家,休息几个小时后便又回到单位继续工作。作为室里的副主任,王新春要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妈妈,她还要照顾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本来答应女儿暑假带她出去玩几天,因为要筹备展览,打算八月份休假的她只好将孩子送到上海亲戚家去过暑假。
    张茜是全国地质资料馆一名年轻的地质资料档案库房管理人员,她参与了地质矿产史料展展板内容编写工作,并成功担任了讲解员的工作。为了更加高效地传播大家辛辛苦苦从地质资料档案中整理开发的信息和编研的成果,张茜等讲解人员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展览讲解工作,字字推敲讲稿,甚至翻阅地质资料档案,力求讲解时“让历史说话,用史时说话”。她和李晓蕾两位女讲解员全程参与了展览三个展示场地的讲解工作,共接待参展人员数百名,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老百姓与那段烽火硝烟中的岁月进行了“亲密接触”。

    老骥伏枥 一片丹心写春秋
    李华老师是从事地质资料管理的前辈,3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数据收藏工作第一线,醉心于地质资料档案史学研究以及发掘地质资料档案历史价值。如果要问谁对全国地质资料馆近13万档400万件地质资料最熟悉的话,非李老师莫属。资料梳理阶段,年近60岁的李老师与商云涛同志一起,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深刻的挖掘,最终从众多资料中筛选出了上百份珍贵的有代表性的地质资料与图件进行展出。因整理这些资料的时间紧迫,近60岁的他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时间对征集到的资料进行查阅、整理,争分夺秒地为丰富展板内容贡献自己的力量。展览展出后引起了《国家地理》杂志主编的注意,他们希望能将这些史料作为专题进行报道,也是李老师进行了最为丰富深刻全面的解读,得到了编辑部的主编和记者的高度赞扬。
    还有很多幕后的人。包括于瑞洋同志,参加工作近20年来一直从事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管理工作。他不仅及时地将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省馆征集到的抗战时期的地质资料目录和数据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还亲自到延安收集抗战时期中央延边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的资料,编写了展板部分内容,同时负责馆藏珍贵地质资料仿真件展示工作。展览展出后,他带着孩子参观了三次,他说:“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这样一群执着努力的地质资料人,怀揣对地质资料工作无限的热爱、秉承用地质资料服务民众的理念、肩负宣传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就了这次地质矿产史料展的顺利展出。展览的圆满落幕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工作中,这群努力工作的地质资料人依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让众多珍贵的地质资料为地质工作者和普通民众服务,发挥地质资料在各行各业起到的作用。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管好地质资料,用好地质资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