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最美地质队员——叶念军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发布时间:2015-05-29

在《幽谷兰芳》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来描写叶念军博士:“中等身材,方形脸庞上一对眯眯小眼,与人说话总是细声细语,颇有吴侬软语风格。陌生人以为他腼腆羞涩,熟悉者知道他很谦逊和蔼。1978年恢复高考,他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从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岁月更迭,这份不解之缘已过36载,无论是找水、治水,还是研究水、分析水,叶念军博士始终在地质一线,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为水文地质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时间的坐标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抗震救灾  无畏无惧

2008年,5·12地震爆发,叶念军博士作为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往震区。作为分队技术负责的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查阅资料、编写教材、讲解培训、讨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防治工作,马不停蹄。高强度的工作,促使着精神的高度紧张,也严重透支的身体,睡眠的严重不足竟使其连凌晨的余震都没有感觉。

抗震救灾,皆是行走于生死边缘,高山巨石、巨壑深沟,危险处处隐藏,避之困难。一次在驱车前往灾害现场的路上,叶念军博士等人清楚的看到巨石在车后滚落,砸坏了公路护栏,散落在路中央,这种陡峭的盘山路上与死神迂回擦肩。另有一次,技术队要排查小牛颈水电站,道路险陡落差极大,原本窄小的阶梯也已被碎石掩埋大半,抬眼望去,仿若入天云梯,让人不禁胆寒。多年行走于平原的叶念军不由的要紧牙关。犹豫过,但那时为攀登积蓄力量,却从没想过放弃。在下山之时,叶念军博士更是将野外记录簿、相机等资料交由有经验的同志携带,自己却背起地质工具,这一刻,他心里想的竟是野外的记录成果。下山一共437级台阶,这是叶念军博士默数的数据,也是地质工作者要攀登的高度。

在结束大川镇地灾排查,即将返回南京之际,叶念军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

“大川,我们就要离开你了。大川,我生命中一共短暂的站点,我忘不了在这里的十多个日日夜夜!大川,我忘不了在这里结识的朋友们…………还有那可亲可敬的山里婆婆、勇敢聪慧的山里女孩,还有那许许多多淳朴热情的山里相亲们——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次次的艰险和磨难,我忘不了你们!”

这一年,叶念军五十二岁。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南京中心授命前往支援。叶念军博士作为技术负责再次入川。此次震灾,邢光福和叶念军带领一群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在井研县开始地灾排查,资料查阅、讲解、培训、ppT制作……57岁的叶念军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战胜身体之极限,付出多年之经验,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仿若那一年的大川镇,仿若那一年的自己。

抗旱找水 情系淮河

驿路垂杨暗,淮河新水平。茫茫九万里,淮河孕育过无限繁华盛景。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叶念军博士辛勤耕耘三十载,开展项目十数个,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来来往往、寒冬酷暑,不曾有一刻间断。

2010年,全国皆旱,淮河尤甚。值此时,情系淮河、扎根工作多年的叶念军博士承担起“淮河流域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计划项目。

2月6日奔赴北京,次日凌晨辗转付保定,从应急方案编制和图件绘制,到灾情调研、报告编写,叶念军博士开始奔波于多地,往来之间,凭借多年的淮河工作经验,在巩义等丘陵山区定下初步的找水计划。在最初的一周,他靠着每天2-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坚持拼搏。

从找水计划落实到工作布置,从各单位间组织协调到统一部署安排,从地质资料分析到为青年工作者讲解野外工作,从物探到钻探,从一山到另一山,叶念军博士始终站在抗旱找水的第一线。到工作结束,南京中心负责的巩义地区,20眼井,井井出水,叶念军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并在此为淮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抗旱找水期间,叶念军注重与老乡交流,常有当地人带队员进山,且多热情挽留用餐,推脱不过时,叶念军总是在离开前悄悄将饭钱留于屋内,其常感慨农民生活之不易,能力所及亦多有援手。抗旱找水是一种责任,服务淮河是一种情怀,其曾插队淮北,也曾由此走进大学,但最终又回到淮河,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他总是有一种感情,想之念之,心系情牵。

这一年,叶念军五十四岁。

一心工作  寄情地质

1978年考入长春地院水文地质专业,叶念军开始走进地质。1982年,其工作于安徽省第一水文地质队,1983年,进入安徽省水文地质总站,1991年在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任职,1997年,进入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000年,来到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2000年以来,其负责和参与项目17个,其中作为计划项目负责人两次,横向及与地方合作项目五项。曾于2007~2008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和资助,参与编写《GROUND WATER FOR EMERGENCY SITUATION》一书,并主笔《Model study of groundwater system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一文;2006—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地区合作组织(IAEA/ RCA(Regional Cooperative Agreement))项目计划工作。

叶念军博士也多次获奖,其中曾获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奖(三等)、地质勘察成果奖(三等)共3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和四等各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1项。

在工作中,叶念军博士为青年地质工作者做技术报告,开展技术培训,传授工作中的技巧和知识,他总是细声讲解,娓娓道来;在生活中,叶念军博士会与青年一起排练小品,登台表演时对青年多有鼓励,其曾留学日本,与青年畅聊之时也会高歌一首日文歌曲。

匆匆光阴,数载年华,多年的一线地质工作终究还是在叶念军博士的脸上镌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两鬓间白丝隐现。而他眯起的眼睛,细声的话语,和煦的笑容,却仿佛定格在了1978年与“水”结缘的那一天,多年来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