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先进典型 > 工作动态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均已上升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为及时有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动作为,瞄准两大国家战略实施对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的需求,2014年6月和12月先后启动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编制,大力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集成和转化应用,为战略实施提供地质工作方面的建议、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两大图集的成功编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策划、加大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典型范例,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精心组织策划,通力协作编制
编制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精心组织策划为两大图集成功编制奠定了基础,而编制组的通力协作则为两大图集的成功编制提供了保障,既体现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定位,也展现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做好编图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编图总体思路、确定图件内容、拟定编图方案;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责任、工作任务、人员分工和时间进度表。在编制过程中,图集编制组按照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的要求,在系统梳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已有地质矿产、土地、能源、海洋、地下水、环境、生态、灾害等专业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数百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总结,进而分别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需求进行图集编制。
两大图集的成功编制,是多单位、多专业人员综合研究、通力协作、联合攻关、凝聚创新的结晶。
《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由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他们联合了包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地调局局属单位,以及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国土资源厅(局)、地勘局、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近20家单位,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历经7个多月的奋斗,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编制技术牵头单位为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形下,来自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12家局属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以及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国土资源厅(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共计30多个单位的200余人,组成强大的图集编制工作组,通过多次协调沟通,不断调整和完善,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内完成了图集编制。
创新成果表达,提供多元服务
为了将专业性很强的地质调查资料转化成政府管理决策部门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的成果产品,在图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多次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汇报,努力从“用户”角度思考,不断创新图件编制思路,反复调整和修改图件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将地质调查专业成果“翻译”成政府部门人员能够看得懂的图件和文字,增强图件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提高社会化服务的针对性。
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编制组在收集分析已有数百份涉及区域资源与环境领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基础背景和规划应用两类图件。基础背景类图件重点反映土地资源类型、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活动断裂与地震分布、地热和矿产资源分布、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等国土资源本底特征。规划应用图件是京津冀图集的最大亮点,针对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宏观决策和区域规划参考意见。
一是从规避活动断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风险的角度,提出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分区。二是对比2007年和1975年的白洋淀、衡水湖、大港等湿地变化情况,提出重要湖泊湿地修复建议。三是根据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有机质、氮等养分,从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的角度,评价平原区绿色农品产地适宜性。四是根据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和西北部山区岩溶水集中供水潜力,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五是根据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情况,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长江经济带图集编制时,编制组进一步创新编制思路,直接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和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聚焦五个服务方向,分别编制相应图件。
一是城镇与基础设施规划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根据国土开发强度和城镇化地区分布,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活动断裂、江海岸侵蚀淤积等重大地质问题,提出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建议。二是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需要考虑的能源与资源潜力。重点反映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分布、地热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潜力、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地下水资源分布等。三是耕地保护和管理需要重视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背景。反映土地有益元素分布、土壤类型分布、耕地分布,进行土地环境质量综合分区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区,提出平原丘陵区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建议。四是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反映区域地貌、生态用地分布、生态敏感区分布、平原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分类保护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五是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条件。反映滩涂后备土地资源潜力、海域矿产资源、海域滨海湿地、海域水深地形等。
为了使图集能够及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两份图集均及时报送给中央领导和国务院领导。以京津冀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为基础,编制完成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报告,呈送给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为划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承载空间提供了重要依据。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及时报送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拟定“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提供了基础决策参考。
不断深化认识,持续提供支撑
图集编制期间,正逢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实施“九大计划”的战略构想之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要实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国家和区域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重大工程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支撑服务,为科学划定三条“红线”、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检测预警提供基础依据。通过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两份图集的编制,广大地质调查人员更加深刻理解了局党组的战略意图,思想认识上发生根本转变,实现了“要我改变”到“我要改变”的飞跃。服务理念也改变以前单纯填图提高覆盖率的做法,更加注重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工程和项目论证时,自觉地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预期成果和服务成效。
京津冀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将重点围绕“三条红线”划定、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地质安全保障、重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控等方面部署开展调查,逐步构建完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及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信息平台。
长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以长三角经济区、皖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为重点工作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索大流域和后工业化时期地质工作模式,为“三线”划定、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