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世界水日 > 特别关注

西北干旱区生态水文地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聂振龙 发布时间:2022-03-22

西北干旱区在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由于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普遍出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湖泊湿地退缩、荒漠化和沙漠扩张等生态问题,甚至出现“沙进人退”的生态灾难。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牵头在石羊河、艾丁湖等流域开展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功能保护的地质调查研究,在地下水生态功能的科学认识和调控利用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和突破。

研究取得以下五方面的进展和认识:一是地下水埋深是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主控因子,适宜的生态水位埋深介于2米-5米之间,引起自然生态系统退变和灾变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5 米和10 米。二是90%以上的自然生态退化与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有关,农业灌溉规模过大是主要驱动因素,每增加1亩灌溉农田会引起1.5亩-4.0亩天然绿洲消失。三是针对西北内陆干旱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对地下水位依赖性特点,建立了分区分级预警与管控指标:农业生态功能区3米-5米、城市生态功能区8米-10米、天然植被功能区2米-5米和湿地生态功能区<3米。四是针对湿地保护与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治双向调控的难题,集成研发了“水位-水量智能调控技术”,并示范应用。五是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和农田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地下水水位-水量精准调控,实现了减蒸抑盐和微咸水综合利用,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13.8%。有效支撑了当地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干旱区生态水文研究,加强区域水平衡分析,基于搭建的“大气-水-土-生态”一体化自动监测站点和野外试验研究基地,深入研究西北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自然生态耦合作用机制,探索流域水生态调控技术方案,开展典型流域生态修复示范。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生态水文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