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第三次全国地质调查区域工作会议 > 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
王保弟,1975年6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后踏上了奔赴西藏、服务西部的征程。进藏后,他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进行锻炼,先后从事1∶5万、1∶25万区调查及矿产普查工作,其参加的项目皆取得了丰硕成果,全部被评为优秀级的报告。
2005年9月,王保弟考入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开始硕博连读。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学术上不断探索,广泛阅读专业文献,熟悉国际地学前缘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以致用,培养了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综合科研能力。2009年底,王保弟加入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一直致力于青藏特提斯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重点攻关特提斯演化历史、碰撞造山过程、典型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等科学问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基金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8项、国家973项目2项。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王保弟还承担了上述项目大多数的事务性工作,凭借认真负责、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障了项目工作的有序开展。近8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首次厘定昌宁-孟连结合带志留纪蛇绿混杂岩,提出西南三江原-古特提斯构造连续演化新认识,揭示以增生杂岩为主体的新生地壳对岩浆成矿系统有重大贡献;首次发现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退变榴辉岩,识别出早-中侏罗世洋内弧-弧后盆地系统;发现和厘定羌塘中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弧火山岩,构建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和大陆边缘碰撞造山三阶段演化新模型;提出青藏高原晚白垩世碰撞型斑岩铜成矿、早三叠世花岗岩浆混染型石墨成矿与成矿地质背景等新认识,指导区域地质找矿新发现,为推进青藏高原大陆边缘增生与成矿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下步的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信息。主持编制完成《川藏铁路交通廊带1∶2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支撑服务川藏铁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受到好评价。
王保弟先后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52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报告10余部,5篇代表性论文他引200多次;2017年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年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7年,王保弟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并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2018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9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