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岩溶地质景观调查评价

发布时间:2016-05-31


团队带头人:陈伟海 研究员

一、团队概况

  该研究团队于20世纪七十年代随岩溶所创建而设立,是岩溶研究的传统领域之一。主要职责定位是:开展岩溶景观与洞穴、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探测、评价与研究,建立其发育演化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开展洞穴环境系统监测,探讨现代洞穴空气交换特征及碳循环效应。加强调查与科研有机融合和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促进岩溶区域地质、岩溶地貌与洞穴学科发展,支撑地质公园和遗产申报及建设,为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现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客座研究员若干人。近十年来,承担科研、地调和社会服务项目近100项,出版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二、主要成果及贡献

  引领岩溶景观和洞穴调查研究,发展了岩溶景观理论;建立和完善了岩溶景观调查评价体系,支撑世界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强化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洞穴开发与保护。

  1、加强创新研究,发展了岩溶地质景观理论。

  科学发现、研究并命名了“岩溶天坑”这一新的岩溶景观类型,提出了天坑的定义,划分出塌陷型和冲蚀型天坑两种成因类型,揭示了两类天坑各自的性质、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演化模式。

  提出了峰丛—峰林岩溶地貌同时态系统演化论,即峰丛与峰林可以在不同空间、不同物质与能量输入与输出条件下,于同一阶段内形成。这一理论是对峰丛—峰林—孤峰—平原循序演化理论的重要补充。同时,建立了洞穴地下河发育演化、洞穴沉积物成因新分类等理论体系。

  2、建立和完善岩溶景观调查评价体系,支撑世界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

  完成重庆武隆、金佛山、桂林等岩溶地质遗迹调查和世界自然遗产,广西乐业凤山、贵州织金洞等20处世界及国家、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促进了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洞穴地质遗迹调查示范、昭通地区地质景观调查等项目,有效促进了乌蒙山区扶贫攻坚。

  3、强化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洞穴开发与保护。

  组织中-英、中-美、中-意、中-日、中-澳等10多国联合洞穴天坑探险科考40多次,探测洞穴2000千米,与国外洞穴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并形成洞穴探测技术。

  提出“科学、艺术、自然、协调、安全、特色”等洞穴旅游开发设计思想,规划和指导开发了50多个旅游洞穴,大大提高了其科学含量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年游客接待量达2000万人,直接收益2亿元,有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建立了洞穴环境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洞穴环境的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变化,为资源保护与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4、典型实例

  长期支持重庆武隆县岩溶景观开发和价值提升,武隆县以芙蓉洞开发、地质公园建设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为契机,使旅游产业实现三次跨跃发展,年游客量达1000万以上,财政收入从几千万元跃居到数十亿元,从全国贫困县成为旅游名县,社会经济和生态得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三、团队带头人

  陈伟海,1965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景观评价与规划专业(博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技术处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洞穴及天坑探险调查、岩溶景观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洞穴游览规划设计、洞穴环境监测与景观保护研究等工作,发展了岩溶景观与洞穴调查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主持岩溶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等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4部。



全球岩溶区世界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图

  

塌陷天坑发育模式图



广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重庆武隆芙蓉洞景观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洞穴(竖井)探险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