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开始地质取样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7-01-19

当地时间1月13日凌晨,“海洋六号”驶抵工作海域,开启南极科考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专项科考第二阶段任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说,该阶段将以地质取样为主,兼顾完成多道地震等地球物理考察。

海洋地质取样对研究极地地质及环境演变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南极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分析,可以反映出古地球气候变化历程和气温变化曲线,从而给当前全球气温变化方向研判及态势评估提供重要参照。

作为首次挺进极地区域进行科考的“新兵”,“海洋六号”面临较为严峻的勘探挑战。13日当天,除第一次短重力柱取样取得超过一米的沉积物外,后三次取样均未能实现科考预期理想目标。

“在我国沿海地区和太平洋深海科考过程中,我们通常能实现90%以上的取样成功率,但南极是一个陌生海域,地质情况复杂,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和积累经验,同时为国内其他专业科考船进行深海海底作业提供参考。”“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赵庆献说。

据介绍,南极海域处于南极大陆和大洋板块的交界边缘,地形更类似于“盆沿”而非相对稳定的“盆底”,底部洋流的持续冲刷导致沉积物不易形成深厚沉积。此外,由于冰山移动、冰川融化,使得南极海域易被坚硬的冰碛物所覆盖,从而大幅增加了海底取样的难度。目前,从“雪龙”号及国外科考船作业情况看,该海域海底地质取样均面临较大难度。

经科考人员反复商议,“海洋六号”调查部决定采取“六米管+真空活塞”、箱式取样、适当调整取样站位布局等技术手段,打好这场“攻坚战”。

通过不断改进作业手段,13日晚,“海洋六号”在南设得兰群岛以北海域的第五次取样获得一米左右的沉积物样品。“海洋六号”科考项目负责人付少英说,尽管取样结果与之前预期有所不同,但相关结果能够有效反映出南极海底地质的真实状态,进一步增加了对极地情况的认知,未来随着作业经验的增加,整体取样工作有望取得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