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197天、6万公里,历经10场台风侵扰,顺利完成中国大洋36航次的科考任务
记者化麦子、实习生徐军、通讯员陈惠玲摄影报道: 10日上午,在完成了197天、近6万公里的航行并取得了6项科考成果之后,中国科考船 “海洋六号”(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凯旋,靠岸东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见图)。
两个“首次”是亮点
今年4月28日,“海洋六号”从广州启航,航程横跨西、中、东太平洋,有8家单位共121人参与,在多个区域开展调查,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6航次的科考任务。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实现了两个“首次”:首次发现高含量稀土富集层段以及首次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中国大洋第36航次继续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和样品资料。
“海马”首次现真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大洋第36航次期间,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马”号被应用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调查。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告诉记者,“海马 ”可以直接在4500米的海底摄像及取样,是我国目前自行研制的唯一一台4500米级水下遥控机器人。
据悉,本次科考任务是“海洋六号”入列以来航次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数最多、作业区跨度最大的大洋航次,也是遭遇恶劣海况时间最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197天航程里,“海洋六号”一共经历了10次台风,何高文介绍:“像大家所熟悉的‘灿鸿’、‘莲花’和‘苏迪罗’等强台风都起源于我们的作业区,我们采取了迂回的战术尽量减小台风对科考工作的影响。”
明年将奔赴南极
“海洋六号”为何值得关注? 这艘科考船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总造价近4亿元,近年来我国许多重大海洋科考成果均与它有关。
据介绍,“海洋六号”科考船已先后执行了共5个航次(第23、27、29、32、36航次)的中国大洋科考任务,并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任务,而在明年“海洋六号”将远赴南极执行极地科考任务。
新闻特写
“吐姐”不惧风浪 K歌丰富生活
漫漫航程,科考船时常经过卫星信号盲区,通讯信号一中断就是近一个月。据了解,尽管“海洋六号”通讯技术已经远超同类科考船,但是目前还无法全程保障通讯质量。
在将近一个月 “与世隔绝”的旅行中,队员们是如何度过的呢?于哲是本次航行中仅有的四名女队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在船上遇到的最大挑战无疑是——晕船和无信号。尽管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远洋航行了,但她刚开始还是无法很好适应,“一上船就吐个不停,大家都叫我‘吐姐’”。
同时她也透露,其实现在船上的生活还算丰富,除了看电视、打乒乓球和读书看报之外,还有专门的KTV供大家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