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向东太平洋腹地挺进的“海洋六号”,“失联”状态不断升级,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到来——

“失联”的日子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 李 倩 发布时间:2015-09-17
  穿越回“白名单”时代

  早在上船之前,就得到了温馨提示:本航段比较特别,作业区域超出卫星网络覆盖区域,很有可能接收不了外网信号,只能通过电子邮件与国内联系。

  8月25日,“海洋六号”驶出夏威夷港,壮美的钻石山由近及远,没多久又被远远甩在船后。大家无暇领略陆地的风光,都在争分夺秒埋头发微信,没有网络的生活开启倒计时。

  以前只听说过“黑名单”,上船当天,船长通知添加“白名单”,包括记者在内的不少人颇感陌生。对于随“海洋六号”出过大洋的老江湖来说,“白名单”曾经是与陆上取得联系的通信“生命线”。网络管理员沈杰斌解释,所谓的白名单,就是前几年船上还不通外网时,网管员给每个新上船人员建立一个邮箱,同时每个人将需要联系的亲人、同事邮箱地址提供给网管,网管充当“邮递员”,在固定时间,通过海事卫星信号统一收发邮件。2013年船上连通外网后,邮箱这一古老的联系方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8月27日,“海六”出海两天后,超出了卫星网络覆盖区域。通信手段穿越回到几年前,“白名单”开始发挥作用。每天中午12点、晚上22点(当地时间)收发邮件,成了“邮递员”的小沈最忙碌的时刻。

  也有不少人没有发邮件。“‘海六’已是通信条件最好的科考船,其他在国内出海的船只至今没有外网,暂时失联是常态,家人早就习惯了。”浅剖专业组组长冯强强说。

  抢修FB通信设备

  8月30日下午,船长蓝明华感觉有些不对劲,天气预报信息没有像往常一样更新。几乎与此同时,报务员冯清龙也发现,邮件发送屡屡显示失败。

  毫无疑问,FB卫星通信设备罢工了。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罗经甲板上、四楼机房内,报务员冯清龙、网管沈杰斌和其他几位同事跑上跑下,初步排除了对电缆故障的怀疑。虽然船上没有通信专家,但是通过卫星电话与陆上通信专家取得联系,按照他们提醒的步骤,仔细对照说明书,一项项排除,最终锁定故障就出在一块电路板。可惜的是,船上没有可更换的备用件。

  9月2日晚饭后,广播再次传来船长温馨提示:“因为FB通信系统无法修复,邮件系统暂停使用,陆上的同事们已将这个信息通知给科考人员家属,请大家放心。”

  没有人比船长蓝明华更清楚,FB卫星通信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海上风云瞬息万变。大洋考察,天气是第一客观要素。”为了保证船舶的航行与作业安全,蓝明华和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每天都对天气预报进行仔细分析,根据移动方向和速度,准确判断航向和航速。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的太平洋并不太平,台风活动异常活跃。刚刚结束的大洋36航次3个航段的调查任务期间,“海洋六号”屡受台风影响,被迫转移工区,和台风周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惊无险完成了大洋36航次的科考任务。

  8月25日,“海洋六号”离开夏威夷港开始执行深海资源调查任务以来,先后躲过了多个热带气旋,说是庆幸,其实船行万里,靠的是在充分获取天气信息基础上的科学指挥。

  “正常情况下,只有通过FB卫星通信设备,才能获取足够的天气预报信息。目前,船只只能通过卫星电话、传真功能与陆地保持联系,但是信号不稳定,再加上时差的原因,无法保障沟通顺畅、及时。”船长语气不同以往。

  船长的“新规”

  9月2日晚6点,驾驶台值班的大副蒋和平、水手李峰开始每隔两小时一次地观测记录现场气象要素,并记录在《航海日志》上,如果发现气压、风向、风力有明显变化,就及时报告船长。

  从这一天开始,值班驾驶员也增加了几项新职责:每班定期接收气象传真图,把覆盖工区海域的地面分析图和预报图、海浪分析图和预报图、台风路径图、卫星云图等保存到当天文件夹,如发现天气有异常如热带低压生产或海况较差等重要信息,及时报告船长。

  报务员也肩负起更多职责:及时监测电台设备运行情况,确保通信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每天早晚10时左右记录一次东太平洋作业海区附近天气预报、重点关注热带气旋(低压)动态、海浪动态、地面分析动态等信息,供船长和驾驶员查阅。

  这些“新规”,都来自于当天临时党委会议商讨出台的《驾驶台值班补充规定》。船长蓝明华告诉记者,几年大洋考察下来,“海六”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好的领导机制和会议制度——临时党委扩大会议制度。面对重大问题,临时党委成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想尽办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海上调查。

  没有抱怨,没有焦虑,即使回到完全失联、与世隔绝的状态,船上所有工作依旧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地时间9月4日下午两点半,此次科考重磅任务多道地震勘查第一条线路圈定的1000公里即将完成。